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8 10:42: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

  (学生发言)

  二、解决重点

  1、自主阅读

  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

  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

  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 文化气息 建筑格局 生活方式 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

  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

  三、突破难点

  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17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

  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

  六、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七、反思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

  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三、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九课《欢庆》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1)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1)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

  (1)课文朗读录音带

  (2)欢庆国庆的录象片段。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制作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全国人民欢庆国庆的热闹情景,通过花如海、歌如潮的情景感染学生。

  2、让学生说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欢庆。认识生字“庆”。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渎正音。

  2、小组合作: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请教小组同学。

  3、读读写写。出示生字卡,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的多。

  4、介绍识字经验。

  加一加:

  大——庆南——献只——帜

  编字谜:

  有水才有“洁”。三人合“奏”

  (3)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愿意读的就站起来读,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特别是提醒“乐”在文中的不同读音:欢乐(le)乐曲(yue).

  3、整体感知。

  小组轮读第一句,每组读一行;全班齐读第二句。

  教师引读。

  田野献上……枫林举起……蓝天飞起……大海奏起……十三亿孩子……十月一日……

  4、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分别演示出下列画面:金色的果实、火红的的枫树、洁白的鸽子、波涛汹涌的大海。

  5、学生看图练朗读。

  6、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4)实践活动

  备一份给祖国妈妈的礼物(可以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小制作……)

  1、给课文画一幅插图。

  2、给课文找一首相配的歌曲。

  3、给课文编个舞蹈。

  4、以上活动,学生可以任选一两项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

  自由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词语。

  看图面(课件显示)找相应的词语卡片,并做小老师带大家读。

  将词语卡片贴与黑板,组织学生比赛读。

  (2)再读入情

  1、课件分别演示下列画面:金色的田野、火红的枫林、风翔着鸽子的蓝天、波涛汹涌的大海,手捧香花的少数民族儿童。

  2、学生看课件“欢庆国庆图”自由轻声背诵。

  (3)指导写字

  1、让学生找出田字格中的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这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有重点的'指导。

  亿:“乙”是一笔写成的。

  洁:“吉”的上横长下横短。

  曲:注意笔顺。

  祖:要注意偏旁不要多一点。

  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上的“卧人”要写小些。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学生描红、临写。

  4、完成“读读写写”的练习

  (4)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献给祖国的礼物和给课文配的插图、歌曲、舞蹈、交流欣赏、评价。

  2、推荐有关国庆的课外读物。备注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抄写生字,完成课程探索。

  备一份给祖国妈妈的礼物(可以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小制作……)

  板书设计

  加一加:

  大——庆南——献只——帜

  编字谜:

  有水才有“洁”。三人合“奏”

  教学后记通过感悟朗读,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国庆的热烈场面。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