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2:33:0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科学教案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文体知识:演讲词(辞)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迪生的相关知识。

  3.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

  4.培养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利用关键词语、关键句理清文字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2.学习爱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

  教学重点: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一:关键词语、关键句。

  教学难点: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法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当中,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之旅就是发现、结识、交流、感悟。今天就让我们去结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朋友。

  1.图片展示:他是谁?

  2.图片展示:爱迪生及其发明的相关介绍。

  3.图片展示:作者及相关介绍。

  4.文体知识:演讲词及其特点。

  二、整体把握。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问、明确

  关键词:圣人。

  关键句:“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所以我们称他作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

  “这是科学圣人的生活。”

  “这是他做实验的下手方法。”

  “这是爱迪生做科学试验,经过几千次失败而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

  “这是这位科学大圣人的风趣。这样一位圣人是很可爱的。”

  三、问题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

  2.举林肯的用意。引用打油诗的作用。

  3.什么是圣人?

  4.作者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小结:作者利用巧合,用林肯从正面烘托,亮明观点,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常见写法。

  四、拓展延伸。

  从爱迪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提问、明确:珍惜时间,科学求实,重视前人、他人,追求充实完美,锲而不舍,生活要乐观豁达…………

  五、写法指导。

  1.行文中有叙述、有评价,有打油诗、有爱迪生的话,灵活多变。

  2.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

  3.高度的赞誉、深深的敬仰,情与理完美统一。

  六、小结。

  七、作业。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3

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