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0 09:24:5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必备[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3.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组讨论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三、教学难点:

  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①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②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③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说出吃过的早餐名称及味道。

  2、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

  2、体验做点心师的愉快情感。

  活动环境及准备:

  ppt图片、面团若干、馅料若干、每桌一个盘子、油泥板人手一块、帽子围裙一副。

  活动过程:

  一、 看ppt图片引出主题

  1、 看图片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吃了什么?

  师:吃完早饭宝宝来到草地上,宝宝们边锻炼边告诉小伙伴们早饭的时候自己吃了什么……

  2、 通过看图片幼儿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

  二、 幼儿讨论自己的早餐和味道

  1、 回忆早上吃的早餐

  提问为什么每天要吃早餐?

  师:我们宝宝们为什么要每天吃早饭。

  幼:……

  师:早饭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是我们身体必需的营养。吃了吃饭,我们就有了营养,就会长个子,变得强壮。玩玩具有力气。

  2、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早餐?味道怎样

  师:那我们小朋友们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饭啊?味道怎么样?

  幼儿自由回答

  三、资源介入

  1、这些丰富的早餐是谁做的?

  师:这些营养的早餐是谁做的呢?(激发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

  幼:……

  师:哦,点心师阿姨做的。宝宝们,我们来学点心师阿姨做早餐吧。

  2、点心师阿姨做早餐点心。(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头戴带厨师帽。)

  四、行为操练

  1、提供好面团、盘子、面板(油泥版替代)馅料若干

  2、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做早餐。

  3、幼儿学习做点心。

  4、幼儿自由操练,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赏析幼儿的作品

  1、通过视频展示仪器展示幼儿有创意作品,师幼共同赏析作品。

  2、通过象形词描述结束活动

  圆圆的饼干 弯弯的饺子 大大的馒头 小小的鸡蛋

  六、活动反思

  幼儿的游戏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并努力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生成教育活动。教师要支持和推进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品种丰富的早餐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针对吃早餐这个生活环节的内容预设了一次集体学习的活动。

  在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早餐材料,给了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活动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儿基本能说出早餐的名称和味道。初步了解营养知识。

  在快乐的点心制作活动中,利用了家长资源介入活动,满足了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了解了营养常识。

科学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案 篇6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课题生成:

  一天,有位小朋友带来一部玩具手机,用手一按,键盘不停闪烁,响起悦耳的音乐,还会发出“喂,你好!请问找谁?对不起等声音。这时,小朋友的注意力全给吸引过来了,他们脸上充满好奇和惊喜,一起围上去,那份高兴和专注劲儿就甭提了。想不到,第二天就有十几个小朋友也带来了手机玩具,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各种手机的模拟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把教室变成了通话的快乐天地。见此情景,我就思考,如今电话非常普及,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既然孩子对电话如此感兴趣,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了了解一些电话知识呢?

  活动目标:

  通过启发诱导,使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机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活动过程:

  1、电话机除了可以通话,还有哪些功能和用途呢? 组织幼儿讨论电话机的一些特殊功能和用途:电话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免提、重复拨号、留言录音、显示图像、听音乐、计时、查询信息、传真、上网等。(免提、重复拨号、听音乐、查询信息的功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给幼儿以直接的经验,加强幼儿的记忆,因为这些功能一般电话机都具备,其他功能作一般了解。)

  2、游戏《打电话》,学习并讨论正确使用电话机。

  (1)引导幼儿通过试一试,动一动,展开讨论,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提问:电话的用处真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电话机呢?(请全体小朋友一对一模拟打电话;请个别小朋友演示打真电话。)

  小结:打电话,首先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拿起话筒后再拨号,电话接通后,就可以讲话了。打电话要有礼貌,讲话时,要学会使用“你好、请、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通完话以后,注意一定要挂好话机,否则,别的电话就打不进来。

  (2)联系社会常识,引导幼儿记住生活中通用的五种应急电话号码。

  电话的作用真是太大了,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谈论各种事情,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提问:

  ①如果打电话时,忘记了电话号码,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启发幼儿思考查询电话“114”的用途,学会灵活运用。

  ②当遇见紧急的情况时,如突然生病、起火、迷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启发幼儿思考讨论,火警119、匪警110、救护120、交通事故处理122四种紧急电话的用途及注意事项。让幼儿知道这些号码是不能随便打的,否则,会造成很多麻烦。

  3、以帮小狗买到电话机,自然结束活动。

  刚才我们学习了电话机的一些有关知识,那么,现在我就请小朋友帮小狗拿一个主意,挑选一部电话机吧。

  活动延伸:

  1、观看电话机演变发展的录像片,让幼儿了解电话机发展的历史。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告知对方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离园回家后可以互相打电话,继续激发幼儿对电话的兴趣。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该活动是由幼儿“玩电话机”联想设计出来的,课题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符合教学的原则。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先采用“布鲁纳的发现法”,幼儿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了解各种电话机的外形构造和功能,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让幼儿自己玩电话,从中学习并掌握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礼貌用语及社会性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环环紧扣,幼儿的兴趣很浓、兴致高涨,学习得很认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专家点评

  《有用的电话机》这一活动,既有新意,又具有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过去的限制,而是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本活动将“电话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幼儿的认识对象,以便幼儿在生活中,能适时准确地运用这一通讯工具。因此,这一课题的选用,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游戏、观察、回忆已有经验、比较等手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打电话让幼儿在积极主动中,发现并认识各种电话机的外形特点构造与各种功用,学习电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有关的社会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与家长配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话机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