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6-02 08:09:1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集合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集合六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认识部分红皮或红心的水果。

  2.体验共同制作的乐趣。

  准备

  1.选择红皮或红心的水果(干果),如:红苹果、西瓜、西红柿、火龙果、栗子、山楂等。

  2.每桌放一盆已做好的水果沙拉,塑料小勺若干,另有色拉酱、果酱、水果刀(带齿、钝头)、调羹等。

  3.幼儿在区角中已学会使用切割工具。

  过程

  1.尝尝水果沙拉。

  ――出示水果沙拉,猜猜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品尝水果沙拉。

  ――品尝后,说说里面有哪些水果。(幼儿说出一种水果,教师就出示这种水果实物)

  ――这些水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红色)

  ――除了水果自己的味儿,还有什么味道? (沙拉酱)

  2.做做水果沙拉。

  ――你知道水果沙拉是怎样做的吗? (让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介绍所提供的材料。

  ――每组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或工具,自制沙拉。

  3.互相品尝水果沙拉。

  ――幼儿自由品尝水果沙拉。可尝尝本组的,也可尝尝其他组做的。

  ――说说哪一组做的水果沙拉味道最好。请这一组幼儿介绍是怎样制作的。

  建议

  1.本活动试图让幼儿在互相交流、协作、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制作沙拉的方法,在与材料、学习伙伴的`交互过程中建构制作技能。在制作沙拉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刻意将制作方法告诉幼儿,而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实际上学习沙拉的制作方法已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制作沙拉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观察非常重要。

  3.活动可根据条件或分组制作或幼儿每人制作一份。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索感知沙子、石子、黄豆的不同特征。

  2.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3.关注身边的自然物,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沙子、石子、黄豆,盆子、罐子、椅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察自然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1、“我们身体有什么宝贝?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知道我们要用6个宝贝:眼睛、鼻子、耳朵、嘴、手、脚进行探索活动。)

  2、“小朋友们请看,椅子下面藏着什么好玩的东西?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沙子、石子、黄豆.)

  二、用手玩材料,感知他们的不同特征。

  1、“你们想玩吗?想怎么玩?”(要求:蹲下来玩,轮流玩三种材料,注意不要把材料撒到盆子外面。)

  2、“你怎么和他们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摸上去有不同的感觉,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感觉。

  三、用罐子玩材料,初步了解声音。

  1、“欢迎罐子宝宝,请小朋友们想办法用罐子宝宝和三种材料制作一种乐器。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好听的声音?”

  2、幼儿玩,教师引导幼儿:装一装、摇一摇、听一听、倒一倒。

  3、反馈:“你是怎么让罐子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的?罐子是怎么会有声音的呀?(打开验证)谁能发出相同的声音?请相同声音的罐子宝宝来一起唱唱歌。”

  4、思考:“你们的罐子宝宝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东西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

  四、通过听觉辨别沙子、石子、黄豆发出的不同声音。

  1、出示三个罐子:“沙子、石子、黄豆玩捉迷藏躲进罐子里,你会把它们找出来吗?考考你们不打开盖子看,你有什么更聪明的好办法吗?原来听声音就能很快找出它们是谁?那我们仔细听听,这个罐子里是谁?”

  2、再请几名幼儿上来辨别,教师引导:摇一摇、听一听、说一说(与它告别的话)。

  五、送沙子、石子、黄豆“回家”。

  1、沙子、石子、黄豆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这是谁的家?(示范送罐子宝宝回家)

  2、幼儿探索游戏:摇一摇、听一听、送一送、说一说。

  3、检查验证:老师带领幼儿打开验证,发现错误及时随机应变作出处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比较长短,能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2、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展示台

  幼儿材料:操作材料人手一份(三条长短不同的小船、三队数量不同的青蛙)、自制小船5只

  活动过程:

  一、小船排队——学习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⒈PPT导入,发现小船的不同。

  ①池塘里开来了什么?有几条?两条什么颜色的船?

  蓝色的船和黑色的船长短一样吗?哪条船长,哪条船短?(手势)蓝色的船短,黑色的船长,我们根据它们长短不同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蓝色的船短,我们叫他短的船。黑色的船长我们叫它什么?手势。黑色的船叫什么船?蓝色的'船呢?

  ②看,又开来一条什么颜色的船?现在池塘里哪条船最长?我们叫它最长的船。那我们和三条不一样长短的船打打招呼。

  小结:池塘里的三条船颜色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分别是最长的船、长的船和短的船。

  ⒉为小船排队,根据长短探索排队方法。

  ⑴现在最长的船、长的船和短的船要停靠到岸边等待客人上船,我们来帮它们根据长短不同有规律地停靠在岸边,停船时请将船的一头紧紧地靠在红旗下面直直的河岸上,一条波浪上停一条船,哪条船停在最上面?接下来停哪条?最后排哪一条比较整齐。在你们的桌上老师准备了小河图和三条长短不同的小船,请你为小船有规律的排队。

  ⑵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关注好从长到短与从短到长排队各一张)

  ⑶交流:

  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给小船排队的?你把那一条小船排在了最上面,为什么要把它排在最上面呢?接下来排的是那条船?(长的)后面又接着谁?(短的)原来你先找出三条船中最长的船排在第一,再找出长的,最后排短的,这种排队的方法叫从长到短,从长到短的方法小船从最长的开始,越来越短,越来越短,看上去很有规律。看,这些小船是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的吗?他有没有把最长的排在最上面?那么他把上面排在了最上面。接下来是?(长的)最下面是(最长的)。他找出三条当中最短的船,把最短的排在最上面,接下来是长的,最下面是最长的,这种方法叫做从短到长,从短到长的排列方法,小船从最短的开始越来越长,看上去也很有规律。

  ②除了从长到短和从短到长的排队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看它们排的有规律吗?这种排序的方法小船一会是最长的,一会是短的,又是长的,看上去有规律吗?谁来帮他改一下?

  ③原来按照长短给小船排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长到短,一种是从短到长。

  如果你刚才没有按照从长到短或者从短到长这两种方法给小船排队,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排队方法给小船有规律的排一排。

  二、青蛙坐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⒈青蛙来了,初步感知青蛙数量与队伍长短

  ⑴(PPT结合青蛙叫声)小船在岸边有规律的排好了队,听!谁来乘船啦?几只青蛙排着队来啦?3只。看,又有排小青蛙也来了,它们有几只呢?猜猜还会有青蛙排着队过来吗?一起叫叫看,小青蛙快出来,哟,真的还有,这一次来了几只?这几排青蛙的数量不一样,队伍的长短一样吗?

  ⒉青蛙乘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⑴今天这三排长短不同的青蛙要乘上三条长短不同的小船去旅行,想一想,那排青蛙乘哪条船最合适,请你赶快帮小青蛙乘船吧!

  ⑵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⑶交流:最长的船上坐了几只青蛙?为什么要让五只青蛙乘到最长的船上呢?三只青蛙乘到了哪条船上呢?

  ⑷小结:青蛙数量多,队伍长,适合乘长长的船,青蛙数量少,队伍短,适合乘短短的船。

  三、乘船游戏——巩固长短排序,并感知乘坐数量与船长短的关系。

  ⒈小青蛙们坐上了船去旅行咯,小朋友想不想坐小船去旅行呢?(出示四条自制船)这里有几条船,你们觉得哪条船乘的人最多?那条船乘的人最少?为什么?

  ⒉请幼儿根据船舱数量乘船,注意一个船舱乘一个。

  ⒊我们出发去旅游咯!根据指令(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开船离开。

  活动反思: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干泥和湿泥,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他们的不同特性。

  2、增强幼儿玩土的安全和卫生意识。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玩过挖土: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玩土区;塑料小铲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动背景:轻音乐。

  4、手机电话一部,老师佩带的小型麦克风一部。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任务,引出活动。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后,带入场地--玩土区。

  1、引入活动:通过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交待今天的任务:找泥土的秘密。

  2、讨论:"我们在找泥土秘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交待规则:看谁先找到泥土的秘密,听到电话铃响后,快点回来告诉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评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由找秘密引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活动一开始我以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内容,为幼儿布置任务,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因为幼儿在玩土时常常处于无休止的状态,所以我通过以蚯蚓先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收放各环节的衔接。)

  二、感知干泥土的特征。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带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泥土有什么秘密?"

  (1)为什么用玩具小熊做出来的小熊一碰就没有了呢?

  (2)两处的(翻过的泥土和没有翻的)泥土有什么不同?(软、硬)

  (3)泥块为什么用手拿就没有了?(易碎、松)(评价: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细心地观察,根据幼儿的操作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无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幼儿对泥土的"硬、软、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亲身感知后也有了基本的理解。)

  2、幼儿讲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引导幼儿集中。)我发现干的泥土很松。

  我发现泥土很软。

  我发现那边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铲子轻轻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湿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往干的泥土里加一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呢?我问:加了水的泥土怎么样了?为什么会粘在手上?你继续加水,再试试看,泥土又是怎样呢?

  (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感知湿泥的特征,由干泥到湿泥的变化,诱发幼儿去探索。在我一边和幼儿玩一边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儿的紧张和顾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寻找秘密,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2、幼儿讲述。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加水后泥土的秘密吧。引导幼儿集中。)泥土会吸水。

  泥土中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后,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来,螃蟹还是好好的,泥土没有松。

  加水后,泥土会变形,想做成什么形状的都可以。

  四、了解泥土的作用。

  1、讨论: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泥土有什么用吗?

  2、请幼儿讲述。

  可以泥土种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种树。

  泥土可以种庄稼。

  泥土可以可烧成砖瓦盖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还可以做玩具,我们家有的。

  泥土还是小虫子的家。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清洗玩土时用的工具。

  活动总评:

  本活动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玩土时缺乏目的性的状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空间大量的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们在相互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构建积累经验,完成了活动目标。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一些取暖的方法;

  2、愿意积极动脑,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一些取暖的方法。

  活动难点:

  愿意积极动脑,能够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冬天到了,许多小朋友来到幼儿园,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做游戏,可开心啦!可是,有一个叫贝贝的小朋友,她的好朋友却有点不高兴了,因为她发现贝贝已经许多天没有上幼儿园了。原来贝贝没上幼儿园是因为怕冷。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取暖。

  2、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贝贝为什么没有来上幼儿园吗?

  教师:贝贝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想办法帮助他吗?

  (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

  二、幼儿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知道的取暖方法

  1、教师:故事中的贝贝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办呢?

  (请部分幼儿进行回答)

  2、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画面里都有哪些取暖的方法。

  (请幼儿根据画面的内容,说一说图片上的`人们是怎么样取暖的。)

  三、教师出示挂图,鼓励幼儿观察图片上幼儿的取暖方法

  1、教师:图画上的小朋友用了哪些取暖的方法呢?

  (请幼儿进行回答)

  教师小结:

  我们在冬天可以多穿一些厚的衣服,多进行运动,锻炼身体。在家和在园睡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开上空调来防寒。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一说图画上的取暖用具的名称和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

  教师小结,告诉幼儿一些正确的使用方法。

  四、鼓励幼儿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防寒。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说了那么多有关冬天保暖的一些方法,那现在老师就要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做防寒操。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活动。)

  2、总结:如果平时我们不挑食,身体强壮了就不会怕冷。在冬天里经常锻炼身体也可以防寒。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敲击物体能够发出声音。

  2、探索发现用一种工具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3、自主敲击环境中的物体,乐意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活动准备:

  1、活动室里有各种可以让幼儿敲击的物品,例如:玻璃杯,茶杯,各种玩具等。

  2、幼儿人手一把金属勺子。

  3、放了不同数量水的玻璃瓶5个。

  活动过程:

  1、儿歌表演亲一亲,引出敲一敲的主题。

  (1) 谁想让老师亲一亲?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儿歌亲一亲好吗?

  (2)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表演儿歌。

  (3) 教师:小勺亲小勺能发出叮,小勺敲别的东西,它会发出声音吗?

  2、教师用勺子敲一敲,幼儿感知声音。

  (1)教师用小勺敲击自己的手心。

  (2)师:你听到的什么声音?啪啪啪(3)教师用小勺敲击桌子。

  (4)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笃笃笃 勺子和勺子敲一敲能发出声音吗?能发出什么声音呢?你们想试一试吗?

  3、幼儿玩敲一敲游戏,感知勺子接触不同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1)让幼儿用勺子在自己身上任意部位敲一敲,然后,讲一讲,你的勺子在哪里?发出什么声音?

  (2)教师: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我们教室里有许多东西,请你找一找,用勺子敲一敲,听一听它发出的声音好听吗?

  (3)幼儿探索敲击活动。

  (4)教师:你敲击了哪些东西?你发现哪些声音?

  4、欣赏敲击乐器

  出示准备的玻璃瓶乐器,请个别幼儿上来敲击或老师敲击,感知玻璃瓶的清脆的声音,体验敲击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 07-01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 04-2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教案3篇04-21

大班有趣科学活动教案03-31

科学活动教案4篇04-09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04-2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