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6-02 08:06:5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2、在操作实践、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经验,探索让支架更稳固的多种方法。

  3、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参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纸棒、剪刀、双面胶、箩筐、幼儿课前人手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的支架。

  2、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稳固问题的讨论。

  1、幼儿看支架、说形状

  瞧,昨天,我们一起用纸棒做了很多支架,看看有些什么形状的支架?这么多的支架想不想来玩一玩,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谁来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其他支架能变形)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请把稳固的支架放到上面来。(幼儿检测自己的支架是否稳固)

  4、看看稳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的?(同伴相互交流、置疑、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二、第一次探索,运用增添纸棒的方法让不稳固的平面支架变得稳固些

  1、你们手里有那么多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把它变稳固呢?那边桌子上有一些工具、材料,我们去试一下怎样把它们变稳固?(幼儿思考加固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的支架变稳固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1)(对角的)不过我还要来检验一下,手捏两个角轻轻拉一拉,哇,成功了。

  (2)还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支架怎样?为什么?

  (3)同样是添了一根纸棒,为什么这个变稳固了,而这个没有变稳固呢?

  4、小结:哦,我明白了:只要在变形的支架里用添加纸棒的方法变出三角形,这个支架就变稳固了。

  三、第二次探索,幼儿发现问题调整加固支架的方法

  1、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支架,觉得这个支架怎样?(观察、交流)

  2、小结: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形成加固支架的共性特点。)

  3、这么多的支架中还藏着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再去把它变稳固,而把稳固的支架变的更稳固呢?拿起自己的支架再去试一试。

  4、来看一下我们这一次的作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的评价:超级稳固

  四、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今天,我们玩了支架,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支架。

  2、小结:小朋友平时观察都很仔细,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三角支架,变的更稳固。

  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1、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是不是添加的纸棒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2、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用了10根纸棒,你们觉得它稳固吗?为什么?

  3、小结:添加纸棒要变三角形,才能稳固,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4、看,又来了一个支架,有什么不同?它稳固吗?这个支架又怎样来变稳固呢?我们呆会一起去试一试。(比较观察,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能积极地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2、乐意用语言和动作等表现嫩芽的特点。

  3、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场景。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树木时树木样子。

  教师:冬天时,树木时什么样子的?

  2、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教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幼儿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猜测)

  3、师幼一起寻找、观察小芽。

  教师:春天到了,我们看一看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小芽时什么样的.?像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芽的颜色、形状)请幼儿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各自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你能不能用动作学一学小芽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小芽)

  教师:你还发现那些植物的小嫩芽?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小草的嫩芽。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以自我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头部特征。

  2、尝试在同伴面前大胆、夸张地介绍自己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面镜子,足量的纸,笔。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猜猜是谁。

  1、观察活动材料的画面,看看他们是什么?

  2、同样是树叶,同样是斑点狗,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特别的朋友。

  1、翻看幼儿活动材料第7 页的照片。这里有三位小朋友,他们都说自己很特别,你们看出来了没有?听听

  2、找一个好朋友,仔细比一比我们的长相,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教师鼓励幼儿两人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和符号记录观察结果。

  4、教师参与与幼儿的观察、记录。引导幼儿从关注身高、胖瘦等明显特征转向关注有趣的`、不太明显的细微特征,如手的大小、手指的弯曲度,头顶的旋涡、眉毛的浓淡等。

  5、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的观察记录汇总到大的记录表中。

  6、我们原来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三、寻人启示。

  1、我要找我的好朋友,但我不说他的名字。你们可以问我他是男孩还是女孩,长的什么样,然后通过我的回答,猜猜他是谁。

  2、教师根据幼儿观察记录上的特征,有选择的进行描述,请幼儿裁裁老师说的是谁?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1、感受悦耳的声音,你们听了这三种声音,心里感受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舒服)

  2、仔细听发出噪音的物品(摇椅子、撞东西等等)。你们听了这些声音,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难受)

  3、刚才,小朋友听了许多声音,谁知道什么声音是乐音?什么声音是噪音?

  4、小结: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1、为什么不喜欢听“噪音”(对身体有害:头疼、心情烦躁、听力下降、失眠、影响健康)

  2、小朋友听到噪音怎么办?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总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科学活动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