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3 10:57:33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名称:动物睡觉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并大胆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2、知道人睡觉的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和家长收集有关动物睡觉的图片并和幼儿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2、《动物睡觉》课件。

  3、游戏音乐。

  4、幼儿午睡照片。

  活动过程:

  一、 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都出来玩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小朋友们看,都有哪些动物?

  可是小动物们都玩累了,想睡觉了。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可爱有趣的动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二、观看课件感知不同动物的.睡姿,探索交流。

  逐一出示动物主画面。

  第一张:这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二张:它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三张:这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四张:依次类推。

  归纳总结:

  哦,原来啊,动物都有自己的睡觉方式,因为它们要适应生活的环境,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游戏活动巩固知识。

  刚才小朋友了解了动物睡觉,现在咱们也来学一学小动物睡觉吧。

  1、看谁学得像。

  教师任意说出一种动物名称,请幼儿做出相应动物的睡姿。

  2、游戏《睡觉了》。

  游戏规则:听音乐,音乐一停,幼儿马上做睡觉的动作模仿动物睡觉的情景,不能动。

  小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不睡觉行不行?

  四、观看睡觉图片,结合生活经验。

  1、小朋友要不要睡觉?

  2、观看本班幼儿午睡图片。

  3、图片中小朋友午睡做得对吗?为什么?

  “睡觉时挖鼻孔、含着手指头、用被子蒙着头、趴着睡是不讲卫生、不安全的。趴着睡觉会不舒服,会打呼噜。”

  4、出示正确睡姿的图片。

  正确的睡姿应该是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5、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所以中午要再睡一会儿,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

  活动延伸:

  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动作,比比看谁学得像。

  活动反思:

  通过学习动物睡觉的姿势,小朋友们的表现欲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我发现给孩子们布置课前准备任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加顺畅。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水的特性是一种物理知识,幼儿掌握物理知识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边玩边思考,提高幼儿感受的有意性。

  感受活动的形成概念奠定了基础,但概念的形成还需经过概括和提炼。采用实验的方法突出水的特性,帮助幼儿概括归纳形成概念。

  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既是为了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又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所以活动设计让幼儿从周围的实际生活开始,逐步过渡到通过语言交谈来了解。经过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幼儿可能获得许多关于水的直接和问题知识,同时也可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主性积极性。

  幼儿对水的认识不会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会不断深入,延伸活动正是在启蒙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尤期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方向。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对自然物的兴趣。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水的特性。

  2、难点: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材料:各种玩水的容器。

  2、环境创设:来园或自由活动时让幼儿自由玩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自由玩水活动感受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1、自由玩水: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容器和会沉入水底的材料,如弹子、鹅卵石等。让幼儿在来园或自由活动时玩水。

  2、玩玩想想:自由玩水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再玩水。(一直往瓶子里灌水会怎么样?水能不能抓住?水底的东西能看见吗?为什么?)

  (二)、通过小实验归纳理解水的特性。

  1、灌水比赛:两个幼儿各自往漏的杯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灌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还从哪里看到水是流动的?

  2、抓水比赛:让幼儿用抓水的方式往瓶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用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要使瓶子里灌满水应该怎么办?

  3、在不透明的两个杯子里一个灌水一个灌豆浆,然后往两个杯子里放弹子,请幼儿思考能不能数出每个杯子里放了几颗弹子,为什么?

  (三)、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各种用途。

  1、在幼儿罗里找有水的地方。讨论水的用途。如厕所里有水,厨房里有水,茶桶里有水……。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水,为什么?

  (四)、通过讲述活动让幼儿交流自己获得的有关水的用途的知识。

  1、让幼儿介绍水的用途。

  2、谈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节约用水?

  (五)、通过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索关于水的其他知识。

  让幼儿回家用塑料杯盛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并观察其变化。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一)分享交流“会飞的××”,并进行分类。

  (二)有继续寻找生活中会飞的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幼儿事先收集自己喜欢的会飞的动物、植物、人造物等图片,放在椅背布袋里,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用猜谜的形式介绍。

  (二)白板三块,空白小卡片若干,白板笔,水彩笔。

  (三)幼儿用书第4册封二、第1页。

  (四)挂图(《飞飞大集合》)。

  活动过程:

  (一)会飞的宝贝大家猜。

  1、游戏“我说你猜”。

  ——前几天,请大家收集会飞的宝贝,我也带来了一样。我先说说它的样子,你来猜猜,我最喜欢的会飞宝贝是什么?穿着 绿衣裳,头顶白绒球,风儿吹过来,变成小伞满天飞。(幼儿 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而后教师出示蒲公英的图片,验证谜底。)

  ——谁愿意让大家猜猜你的会飞宝贝?(请个别幼儿说谜面,其他幼儿猜测,而后出示宝贝图片验证。)

  2、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会飞宝贝。

  ——每个小朋友都带了自己最喜欢的会飞宝贝,跟旁边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会怎么飞?(幼儿结合自己带来的图片资料进行介绍。)

  (二)宝贝找家

  1、幼儿讨论分类方法。

  ——天黑了,会飞的宝贝要回家了。它们说要跟同一类的宝贝住个家,这些会飞的宝贝可以分成几个家?你想怎么分?(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最喜欢哪种分类方法?为什么?(根据幼儿的说法,随机出示白板,在每块白板上画上标记,如按动物、植物、人造物分成三类,分别画虫、蒲公英、气 球的标记;如按自然物、人造物分成两类,分别画虫、气球的标记。)

  2、幼儿尝试按白板上的标记分类。

  (三)寻找会飞的朋友。

  1、看挂图,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会飞。

  2、讲一讲还有哪些东西会飞。

  ——除了白板上张贴的、挂图上画的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植物、 人造物会飞?(幼儿讲述,教师随机在空白卡片上画简笔画 并补充在白板上。)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寻找起点和终点之间多条可行走的路线,发展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让幼儿知道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乐于尝试。

  3、引导幼儿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与人交往。

  活动准备:

  1、相关教学ppt

  2、路线图(自制)

  活动过程:

  一、初步学会观察画面,感知"经过xx到达小熊家的路线"。

  1、故事引入,激发幼儿兴趣(直接出示ppt封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师:你从图片上发现了什么?

  2、小兔、公鸡、小鸡到小熊家做客。(出示路线图1)

  (1)观察小熊家的位置。

  (2)分别观察三条路旁的不同风景。

  (3)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说"经过…到达小熊家"。

  二、通过故事的发展,引导幼儿进入小动物追赶狐狸的故事情境。

  1、出示ppt,继续故事情节。(师:"狐狸抱着小鸡要从车站逃跑,我们赶快赶到车站去,咦!车站在哪里?")

  2、出示(路线图2)观察:

  (1)先观察路线图,找到小熊家和车站,认识起点和终点及街道上的建筑物名称。

  (2)引导幼儿说出要从三条不同的路分别去追赶狐狸。理解"从xx出发经过xx到达xx"的多条路线。

  (3)"动物们到达车站,但是狐狸已经逃走了,狐狸带着小鸡跑啊跑啊,跑到了…。(出示ppt3),小动物们紧追不放,为了看清楚狐狸逃跑的路线,它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它们怎么做的啊?…"(重叠起来)(师: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结果它们看到狐狸跑到了哪里?出示ppt4,狐狸跑到了海边坐船逃走了,可是小动物没有船怎么办?

  三、观察(路线图3),引导幼儿知道要分别买不同的东西出海。

  1、引导幼儿看任务单,并示范一个走法。

  2、幼儿领任务单,说一说自己帮助谁买东西,用手指先走一走,再用水彩笔绘出路线图。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展示幼儿路线图,大家一起来验证对错。

  5、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走了不同的路成功的`帮小动物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动东西,它们终于划着船出发了(看ppt)来到了狐狸的家,小熊推开门打算把小鸡抢回来,可是小鸡说话了"朋友们,别伤害狐狸,其实它只是想请我到他家来做客,他想做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我们一起喝茶吧"小熊说:" 哦!原来是这样,狐狸!你应该早告诉我们就好了"于是朋友们高兴的在一起聊天喝茶了!

  6、进一步让幼儿明确要和别人交朋友应具备的交往礼仪。

  活动延伸:

  音乐游戏《找朋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月亮是我们常见的自然事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月亮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充满着神秘色彩。9月24号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我设置了此次科学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活动名称:

  神奇的'月亮姐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于“月亮”这一常见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2、初步了解月亮基本知识,能够大胆发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热爱生活。

  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视频)、图片若干、经验准备

  活动重难点:

  1、了解月亮基本知识。

  2、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小白船》,在柔美的乐曲中进入本次课程学习。

  师:“小朋友们,歌曲里的“小白船”是什么呢?”

  (二)小朋友眼中的月亮

  师:“有谁观察过月亮?”“在哪里看见过月亮?”“月亮几岁啦?““月亮上有没有动植物?”(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三)美丽的月球神话

  让幼儿讲述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观看科学视频,走进月亮,找到问题答案。(“好了,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和知识,但是月亮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吧!”)

  (五)重新认识月亮

  月亮,又称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属于太阳系月亮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的1/8月面重力相当于地球的1/6……

  (六)总结一下吧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一下关于月亮的内容。

  活动延伸:让幼儿课下搜集关于月亮的科技知识,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我们国家谁登上月球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等,下节课分享。

  (七)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目标:

  初步了解豆芽的外行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

  重点:

  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

  难点:

  了解豆芽的外行特征及生长过程。

  准备:

  黄豆芽、绿豆芽、黄豆、绿豆、视频台

  过程:

  1.师把装有黄豆芽、绿豆芽的盘子发到每一桌,并用手帕盖好。

  2.师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春天到了,种子有了什么变化?

  幼:种子开始发芽了。

  师:真聪明!好!打开手帕,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豆芽师:豆……芽, 豆芽是谁发的芽?

  幼:豆子师:对的。豆芽是豆子发的芽。

  3.幼儿每人拿一根豆芽,观察豆芽外行特征,并把黄豆芽和绿豆芽作比较。

  师:小朋友们,现在每人拿一根豆芽,看看你拿的豆芽长什么样子?

  幼儿观察和小伙伴交流,师对幼儿作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豆芽是什么样子的?

  幼:我的豆芽有两个瓣。

  幼:我的豆芽有两个瓣,还有两片小叶子。

  幼:我的豆芽有两片小叶子,还有两个小瓣。

  幼:我的豆芽上面是黄颜色,下面是白颜色。

  幼:我的豆芽上面是绿颜色,下面是白颜色。

  幼:……师:好,XXX请你把你的豆芽,放在视频台上,我们一起看看它长什么样?

  师把豆芽用视频台放大和幼儿一起看。

  师:看,XXX的豆芽,上面是什么颜色的啊?

  幼:黄颜色师:下面这白色的是什么呢?

  幼:根师:那最下面的这是什么呢?(师指豆芽的根)幼:是茎师:真聪明,这白的是豆芽的茎,根在最下面。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们,有和XXX的豆芽不一样的豆芽吗?

  幼:我的豆芽和XXX的不一样幼儿把豆芽放在视频台上。

  师:看看,这两根豆芽,哪儿不一样?

  幼:一根豆芽的茎胖,另一根豆芽的.茎瘦幼:一根豆芽的上面是绿色,另一根豆芽上面是黄色幼:一根豆芽上面的瓣大,另一个豆芽瓣小幼:一根豆芽的茎长,另一个豆芽茎短师:这两根豆芽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幼:不知道。

  师:这叫黄豆芽,黄豆芽--有两个黄颜色的大瓣,茎胖,而这个叫绿豆芽,绿豆芽--有两片绿色小叶子和小瓣,茎瘦。

  4.师利用黑板画,让幼儿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黄豆……芽,是什么发芽长成的呢?

  幼:黄豆师:绿豆芽呢?

  幼:绿豆师:真是太棒了!(师拿出豆子,出示在视频台上)这样一个圆圆的豆子,怎么会变成一根长长的豆芽呢?

  幼:给它浇水,让它晒晒太阳师:说的真好!

  师在黑板上画豆芽的成长过程。

  师:黄豆宝宝和绿豆宝宝在泥土里,给它们浇浇水,晒晒太阳,渐渐地芽就长出来了,钻出地面,上面有两个瓣。

  5.师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吃过豆芽吗?

  幼:吃过师:喜欢吃吗?

  幼:喜欢师:经常吃吗?

  幼:经常吃。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经常吃豆芽呢?

  幼:因为它很营养。

  师:对的,因为豆芽是很有营养的蔬菜。

  师:我们为什么要经常吃豆芽?

  幼:因为豆芽是很有营养的蔬菜。

  6.师和幼儿一起种黄豆、绿豆,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想和老师一起去种黄豆、绿豆吗?

  幼:想师:这样我们就可以亲眼看看豆芽是怎样长成的。

  师和幼儿一起把豆种在放有棉花的鱼缸里。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课目标是初步了解豆芽的外行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课前教师要对豆芽的外行特征和豆芽的生长过程作详细了解,同时也要准备黄豆芽、绿豆芽,并且要知道黄豆芽和绿豆芽的异同。在课堂上比较两种豆芽异同时,充分利用了视频台,将豆芽放大便于幼儿观察、比较。比较时,让幼儿自己探究,自己组织语言说出异同,师从旁指导,真正体现"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讲述黄豆芽和绿豆芽成长过程时,避免了"空口白描"而是利用黑板画,让幼儿对过程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课后延伸中,师和幼儿一起种豆,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幼儿观察、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狮子的了解,激发喜欢狮子的感情。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收集狮子的趣事,小红旗若干面。

  活动过程:

  一、老师以神秘的.口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这里有许多狮子的趣事,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哪些小朋友知道。

  二、师组织幼儿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抢答。

  (一)规则:

  1.教师做裁判员,出示问题。

  2.每组有10秒钟讨论时间。

  3.每组幼儿讨论后可请一位小朋友回答。

  4.每回答对一题,小组获一面小红旗。

  5.小红旗多的小组获胜。

  (二)问题:

  1.狮子的尾巴又粗又长,尾端还有一团球状的褐色毛。那么,狮子的尾马有什么作用呢?

  ①沾河里的水喝。②赶虫子。③奔跑时,保持平衡。④散热。 (3)

  2.雄狮常常为争地盘而打架,它们以怎样的方式打架呢?①相互怒视。②大声吼叫。③用利爪攻击对方的脸。④用头撞击对方。 (3)

  3.狮子最喜欢什么气味呢?

  ①花香味。②猎物腐烂的气味。③大象粪便味。④鱼腥味。 (3)

  4.狮子为了不被高山兀鹫抢走剩下的食物,它会使用什么办法呢?

  ①用树叶掩盖。②始终守候,不会离开。③用沙土掩盖。④在食物上撒尿。 (3)

  5.狮子怎样喝水呢?

  ①用舌头表面舔食。②用舌头向后卷着舔食。③用舌头弹着水面喝水。④直接把嘴伸进水里喝水。 (2)

  6.有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遇到刺猬时,会怎么做呢?

  ①用利爪剥皮吃掉。②吞下整只。③先拔出其身上的刺后再吃掉。④没办法,最后只能放弃。 (3)

  7.如果狮子和老虎搏斗,谁会赢呢?

  ①老虎的胜算机率会多一些。②狮子的胜算机率要多一些。③相互躲避。④打成平手。

  三、鼓励幼儿回家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关于狮子的一些趣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科技产品的神奇。

  2、提高分辨声音的能力,喜欢探索和操作。

  3、了解录音机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一台。

  2、磁带:①歌曲或故事磁带一盘。②事先录制好的各种声音磁带一盘。③空磁带一盘。

  3、画有录音机按钮的卡片。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听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做好。

  基本部分:

  一、引出课题:

  1、老师按下录音键后和孩子打招呼:“小朋友好。”“老师好。”

  2、播放刚才老师和孩子打招呼的录音。

  老师:“谁在学我们说话呀?大家快来找一找。”

  再放录音,幼儿寻声找出录音机。

  老师:“原来是它在学我们说话呀,小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录音机)

  二、了解录音机的功能:

  1、老师:“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学我们说话的?”(想)

  教幼儿学习录音的操作方法。

  2、请一名幼儿自己操作录音。(教师帮助)

  3、游戏《我是小小录音机》

  方法:两个小朋友一组,每组一张卡片,一人当录音机,一人操作。(可以两人互换角色)

  4、老师:“小朋友 ,你们家里有录音机吗?爸爸妈妈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甲:听歌曲、听故事

  老师:“你们喜欢听歌曲还是喜欢听故事?”

  幼儿:喜欢歌曲、喜欢故事

  播放磁带①。

  三、分辨声音:

  1、老师:“歌曲和故事听完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盘磁带,小朋友仔细听一下,里面都有哪些声音?”

  播放磁带②。

  2、老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幼儿:汽车喇叭声、拍手声、狗叫声、打鼓声、流水声、钢琴声、

  小朋友大声喧哗声

  老师:“这些声音中哪些声音好听?哪些声音不好听?”

  幼儿回答后教师:“小朋友大声喧哗的声音不好听。以后,我们在室内不要大声喧哗了,大家说好不好?”

  结束部分:

  在老师的帮助下,请小朋友每人说一句祝福的话(用磁带③)录下来,送给四川灾区的小朋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电池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用途。

  2、通过实验掌握安装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表一份、电池课件、手电筒和电池若干、电动玩具.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师:今天我们这有许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师:你打开开关的时候,玩具会怎样?(会动----)

  为什么电动玩具会说话会动?(玩具里面装有电池)

  二、认识电池外形特征。

  1、师:后面的桌上还有小电筒,请你把电池取下来,看看电池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操作)

  2、教师演示电池的课件,了解电池的正负极。

  师:小电筒里有几节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

  3、认识电池标志。

  师:我这还有两个标志,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弹簧和电池,指认正负级)

  三、通过小电筒实验掌握电池的'安装方法。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电池的正负级,可是怎么安装才能让电筒亮起来呢?

  2、通过幻灯演示,知道几种安装方法。

  师:这有几种安装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安装行不行。(教师逐一出示安装方法图示,引导幼儿记录猜想结果。)

  3、幼儿实验操作。

  4、统计幼儿操作结果。

  小结:装电池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向,不能装反,都是负极对准弹簧。

  四、了解电池的用途。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用到电池?你还见过哪些不同的电池,下次我们再一起玩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2-06

春笋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11-17

中班科学影子活动教案02-0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12-27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10-13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8-20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0-09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