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3-05-03 16:44:08 教案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锦集六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

  

  总2课时

  课型

  写作课

  备课时间

  10-12

  第2课时

  使用时间

  10-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准备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板书设计

  总说特征----分说(具体说明)

  

  教学修改、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作业批改记录

  已经完成

  批改时间:10月12日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2

  课题:苏州园林

  编写时间:20xx年4月18日

  设 计 人:何芸芸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二、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录音机朗读课文。

  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点。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五、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教师板书课题

  二、欣赏苏州园林: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画意美

  1.教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3—9段,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3)师生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相关图片。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六、了解说明方法

  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

  七、品味语言。

  表现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八、本课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九、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们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字数为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 标本 ﹙3、4、5、6、7﹚局部 (大)

  ﹙2﹚完美的图画 ( 10 )不止这些

  ﹙8、9、10﹚ 细部 (小)

  总说 ———————— 分说 ———————— 总说

  概括 具体(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牵涉面广,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课时为适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当时,我有所当心。结果,只用了一课时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处理教材非常重要,关键在取舍。要结合学科性质、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突出重点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内容安排要紧凑,教学推进要快,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

  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单元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拱桥陡坡和谐张zhuo 饮涧桥墩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匀称

  3、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单元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单元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桥

  (2)8、9段分别写了()()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 打比方 外

  结构坚固 ↓

  历史悠久 内

  二、(3--9)赵州桥 特点 历史 结构外形、设计者 整体-局部

  卢沟桥 特点 外形 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 其次 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一:复习梳理

  1、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列数字3、作比较打比方4、作引用

  三、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用词准确严密

  例:(1)桥拱桥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习

  1、第1、2、3段(导学、导练第12页“精讲名题”)

  2 第5自然段(名师教案第13页“阅读理解赏析”)

  3、配套练习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读课文,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如何?

  讨论并归纳: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学生举例说明。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描摹

  四、理解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1、“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务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02-2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设计08-26

精选《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08-08

有关《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六篇10-18

【实用】《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四篇04-0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合集5篇04-05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模板五篇04-05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合集八篇04-05

【精品】《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3篇04-10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