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手指教案

手指教案

时间:2023-04-27 15:32:4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手指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手指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手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一、能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二、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感知整体

  (一)揭示课题。

  (二)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三)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说说课文大意。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板书:总—分—总

  二、解读特点

  (一)根据课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任务之一: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学生默读,标画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这是略读课文,可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深入读书,边读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看到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和学习的成长轨迹。]

  (二)教师引导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1、亲近大拇指的特点

  (1)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不美。

  (2)感受性格。

  找出具体描写最肯吃苦的词。“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

  用朗读突出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围绕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

  板书:姿态和性格

  2、亲近其它四指的特点

  以第一人称“我是食指(或中指、无名指、小指)……”选其一来介绍它的姿态和性格。

  3、适时指导朗读重点语句,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抓重点语句理解文本,使得词语有了温度,文字有了内涵,文本有了意蕴,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写作特点不再是那么苍白。而学生无拘无束的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手指,更让明理时语文味亦能香飘飘。]

  三、升华启示

  (一)自主研读学习任务之二: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把感受写在句子的边上。

  2、全班交流。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手指一样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举例说明。

  (二)阅读链接《手》

  1、初读材料,了解大意。

  2、说出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利用课内的时间补充《手》的阅读,渗透“比较阅读“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感受同是启示性的文章,但不同内容、不同写法的内涵和魅力。更体现了教师促成学生与文本、与其它同学交流互动的个性情感、语言的发展。]

  (三)进行快乐练笔。(选择一题)

  1、搜集一篇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的文章;

  2、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样生活中普通的事物。

  【板书设计】

  手 指

  姿态 性格

  大拇指 不美 肯吃苦

  ……

  “团结有力量”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旨在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引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不搞花架子,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感知入手,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学习课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现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特色。

手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溢信心就会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俺们应该有自身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同学活动复备。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俺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俺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再读课文,考虑: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俺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请你找出自身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誉,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俺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同学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誉、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同学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同学活动复备

  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

  (引导同学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俺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听写。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身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俺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手指教案 篇3

  游戏目标

  记住手指游戏的动作。

  激发对手指游戏的喜爱。

  游戏准备

  小手本领大的视频。

  《手指变变变》儿歌。

  游戏过程

  一、小手本领引入。

  1、教师和幼儿讨论小手都能干什么?

  2、让幼儿说说自己小手的'本领。

  3、观看视频,说说屏幕里的小手能干的,有没有我们小手不会的。

  二、学儿歌。

  1、老师来教你们收个关于手指的儿歌,这首儿歌还有相关的手指游戏动作那!

  2、等你们学会了儿歌,老师在教你们手指游戏动作好不好?

  3、教师领幼儿说儿歌,反复熟读。

  三、手指游戏

  1、教师先示范的做一遍,给幼儿们看。

  2、教师说一句儿歌,做相应儿歌的手指动做。

  3、教师反复带幼儿多做几遍后,鼓励幼儿自己做。

  4、集体幼儿反复继续游戏,教师给予表扬。

手指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手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说儿歌配动作,手口协调。

  2.认识手指,喜欢有一双能干的手。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自制手指套若干(纸制)。头饰“羊”“狗”。

  活动过程:

  1.认识手指: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五个手指一样吗?”比一比手指的长短、粗细。

  小朋友有名字,手指也有名字,请小朋友记住手指的名字。让幼儿指着手指记名字: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出示手指套,每个幼儿一个指套,玩“手指戴帽游戏。教师说指名,幼儿将指套套在该指上,或幼儿任意自套自报指名。

  2.引起说儿歌的兴趣:“手指很能干,能做各种动作。”教师演示儿歌中的手指动作。食指拇指碰碰,让幼儿看看像什么动物的嘴,(小鸡)。做食指中指并拢分开(像剪刀)。捏个拳头敲敲(像榔头)。做翘起拇指(是赞扬)。

  教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带领幼儿学念儿歌,逐渐配上相应的动作,达到手口协调。

  3.复习朗诵儿歌“小羊买鱼”,出示角色头饰“羊”“狗”,分角色表演儿歌。

  附儿歌: 手指谣

  食指拇指碰碰,做只小鸡叫叫:叽,叽,叽。

  食指中指并拢,做把剪刀玩玩:嚓,嚓,嚓。

  五个手指捏紧,做个拳头敲敲:咚,咚,咚。

  伸出拇指翘翘,夸你戴上红花:好,好,好。

  小指小指钩钩,我们笑笑跳跳:嘻,嘻,嘻。

  小手小手拍拍,大家歌儿唱唱:妙,妙,妙。

  活动反思:

  活动不仅要求幼儿学会儿歌的内容,而且要求幼儿能根据儿歌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如果通过对儿歌的学习能使幼儿对手指的名称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灵活转换各手指等。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手指游戏。

手指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听指令,较准确地指出物体的位置。

  2、乐意参与游戏活动,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对同伴的认识。

  活动准备:

  1、贴纸若干;

  2、玩具筐一个;

  3、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手指娃娃。

  1、呈现贴有娃娃笑脸的食指,“手指娃娃本领可大了,它能帮我找到很多东西。不信,让我们来考考它。”

  2、出示玩具筐。

  “这里有一个玩具筐,里面藏了许多玩具。下面,老师就要请手指娃娃来帮我找到我想要的玩具。”教师随意说一筐内玩具名称,然后用贴有娃娃笑脸的手指指向该玩具。“在哪里?在这里。”

  3、进行两三次演示后,鼓励幼儿尝试。

  “宝宝们的手指娃娃本领大不大呀?让我们一起伸出食指来指一指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里?看看它是不是也能找得到。”

  二、眼睛、鼻子、嘴巴。

  1、幼儿听指令,找出自己脸上的相应器官。

  “眼睛眼睛在哪里?鼻子鼻子在哪里?嘴巴嘴巴在哪里?……”

  2、对积极参与的幼儿予以表扬,鼓励只看不动的幼儿参与进来,奖励每个幼儿一张笑娃娃贴纸,贴在食指上以进一步加强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找朋友。

  “刚才宝宝们的手指娃娃都找到了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本领真大!手指娃娃可高兴了,它也想找好朋友们一起来做游戏。它要找谁呢?”

  “手指娃娃要找好朋友(幼儿姓名)一起做游戏,在哪里?”

  幼儿听到姓名后,指出相应的幼儿或老师,被叫到的幼儿指向自己。

  四、延伸:合唱歌曲《找朋友》。

  活动反思:

  1、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将笑脸娃娃的.贴纸贴于幼儿食指上,然后进行指认的方法。由于有了“手指娃娃”这样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对象,幼儿不再是主观的单一指认,而是作为第三者来控制“指娃娃”指认出老师提问寻找的事物,从而增强了指认活动的趣味性,孩子们对这种方式也很感兴趣,并学会用食指来指认事物。

  2、在让幼儿用手指出同伴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听到老师报出幼儿姓名后,大部分幼儿能较快地用手指向该幼儿,并高兴地告诉老师:“在这儿呢!”,从而反映出大部分幼儿已基本认识班中幼儿,但少数幼儿可能还有些记不清,不能马上指出幼儿,而是看其他孩子找出幼儿后才确定下来,指向该幼儿。也有部分幼儿只是坐在一旁观看,不太愿意动手找出幼儿,在老师的个别提问下,才用手指出幼儿。

  3、托班年龄的幼儿多为独立游戏或平行游戏,交往很少,外加入园时间不长,相互间的认识有限,通过此次指认幼儿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直接地认识同伴,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今后相互间的交往,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活动。

  这种简单的小游戏,在与托班孩子玩起来的时候特别有趣,不仅孩子玩得特别开心,而且也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手指教案】相关文章:

《手指》教案12-24

手指的教案02-24

小班手指游戏手指谣教案09-18

《绿手指》教案01-03

手指游戏教案03-03

手指绘画教案02-22

关于手指的教案03-11

手指歌教案02-07

手指律动教案03-27

有关手指的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