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时间:2023-04-14 16:36: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的《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

  4、指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3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

  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

  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

  “欢快活泼”

  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

  (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

  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

  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

  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

  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

  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交流

  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板书:听)

  用“泉声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这么多的泉声,作者是如何辨识、品味的呢?(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出句式:作者觉得()的泉声是()发出的,因为()。)你来说说。

  “轻柔的”

  生:作者觉得轻柔的.泉声是小溪发出来的声音,因为小溪在草丛里流淌,速度不快,很平缓,让人感觉很轻柔。

  师:作者将它比作像小提琴一样,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么?让我们边想象着那轻柔的旋律,边把这一句读一读。

  “清脆的”

  生:作者认为清脆的声音是从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师引导:石缝间落下来的水多么?不多,一缕缕,一道道,所以发出的声音很清脆。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么?

  指名读。

  “厚重回响的”

  生“作者认为这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因为有无数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都连成了片,所以这个声音听上去很厚重。

  生:而且落在了空谷里,有回音,所以说是厚重回响的。

  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雄浑磅礴的”

  生:作者认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因为瀑布流的速度非常快,流量又特别大,从很高的山顶冲刷下来,跌入了很深的潭里,气势非常大。

  4、作者一连用了4个贴切的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向我们描绘了这四种泉水声,(指屏幕)我们该怎么读好它呢?指名说,你来试试。

  5、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来用心细细地欣赏这几种泉声吧!(播放音乐)

  6、

  现在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吧,我们第一组读出轻柔的泉声,一二两组读出一个清脆的泉声,一二三组读出个厚重回响的泉声,全班同学读出个雄浑磅礴的泉声。

  7、人多力量大,真是首充满气势的交响乐啊!你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动人的音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呢?

  8、出示“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体会泉水的变化万千,流动的)

  9、如果说“进山观景听泉”是作者用耳听的话,那么“夜宿古刹听泉”则是作者在用心去听、去辨、去品!(相机把听改为简笔画)

  4、想象说话: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作者躺在床上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有难度,提醒:愿望啊、赞美啊、心事啊)[

  四、理解“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

  1、夜深了,出示“蒙胧中,那滋润着……流进了我的心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A谁来说说,什么是“朦胧中”(1、作者陷入了沉思2、作者快进入梦乡了3还可以用“恍惚中”)?

  B理解“清泉滋润了万物,孕育出生机”。

  C这是一个长句子,怎么缩句?为什么说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你是怎么理解的?

  (泉声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净化了我的心灵、洗去心头的疲劳、烦恼)

  2、希望这汩汩的清泉也能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涤荡我们的,洗去我们的彷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希望,把这句再读一遍。

  3、同学们,作者不仅用心细细的去聆听、去辨识、去品味,还用笔写了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4节),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泉声的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的?(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方法)

  你能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写写雨吗?

  小练笔:《听雨》提醒:可以从四季雨声特点的角度写;可以从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角度写;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来写,只需要写一小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鼎湖山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

  ——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 )的声音,多象( )一样( )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

  ——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案03-06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3-29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3-29

【精选】《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04-06

【精选】《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04-09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设计08-26

《听泉》教案03-29

《听》教案03-20

《珍珠泉》 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