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时间:2023-04-13 18:55: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铭的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2、理解课文的内容,熟读课文,并背诵《(论语)十则》和《诗五首》。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文言文叙事具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简练等写作特点。

  2、运用所学到的一些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物的朴实、正直、智慧等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言中语言表达的精确美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单元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单元巩固练习,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要结合不同语境加以分析。

  2、课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反复朗读,适当点拨,重点理解。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

  2、知识细目表、抢答题、综合练习题。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汇总单元知识;

  2、组织知识抢答赛;

  3、质疑误点矫正。

  七、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古代的诗文,对学于古代文言文中的实词掌握。如“识”“逝”等,古今词义也有不同的变化,如古代的“疾”,相当于现代“小毛病”,而古文“病”,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即大病。

  学习古诗文中叙事具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如《扁鹊见蔡桓公》等;语言简练,短小精悍,这在这一单元的篇目中都有所体现。

  对于古代诗文来讲,要多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不但文章的表层意思能掌握,深层含义也会了解。

  (二)指导学生进知识积累,学生制作单元知识细目表,汇总或制成知识卡片。提示可从下面的角度复习汇总

  1、字词和书写与读音。

  2、词语的理解:

  (1)一词多义;

  (2)古今词义不同;

  (3)通假字。

  3、文学常识:

  (1)强记;

  (2)区别。

  4、课文内容识记

  (1)人物的'事件;

  (2)主要内容及体现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3)重点句子理解、翻译;

  (4)重点语段分析;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题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3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学生做评委,集体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3分)

  腠()_________应()_________悦()_________

  2、这段话中扁鹊共劝告蔡桓公几次?(1分)

  3、桓侯对扁鹊的第一次忠告,是怎样评说的?(用原话回答)(1分)

  4、根据这段话含义,写出一句成语。(1分)

  5、“立有间”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1分)

  6、下列字在文中的注音,正确的一个是()(1分)

  A、桓B、汤C、齐D、熨

  7、下面是对滚文中四句话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是说,医生不应该把治别人的病看作是自己的功劳。

  B、“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是说,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是说,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仔细观察了他的病情,发觉已无药可救,于是就走了。

  D、“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是说,过了些时候,桓侯病情恶化,就派人

  去追究扁鹊的责任,而这人怕受牵连,于是逃到秦国去了。

  8、下列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1分)

  A、久本文选自《韩非子·扁鹊仓公列传》。

  B、本文写桓公的态度,运用了“不应”“不悦”的动作描写。

  C、本文主要是用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顺序来记叙事件的发展的。

  D、本文内容带有劝谕性,可以当作寓言看。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诉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5分)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为善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耶?”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毫毛,故名不出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鹖冠子·扁鹊之兄善医》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是(5分)

  (1)()(2)()

  (1)①神未有形而除之③故名不出于家

  ②而名出闻于诸侯④桓侯故使人问这

  (2)①其孰最为善医③可得闻耶

  ②扁鹊最为下④而名出闻于诸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句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5分)

  A、长兄于病视神_________大哥治病是从人的内在精神察觉出病情

  B、神未有形而除之_________精神尚未表现于外形,就消除掉病因

  C、名不出于家_________自己的家庭出不了名声

  D、副肌肤间_________从病人的血脉肌肤中进行诊断治疗

  3、本文记叙了扁鹊和魏文侯和对话,扁鹊认为是取高明的医道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15个字)

  4、联系实际说明扁鹊所说的医术愈高的人,为什么声名反而愈小。(5分)

  答:

  5.这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5分)

  答: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3-28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1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3-15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2-1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7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3

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