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千克与克》教案

《千克与克》教案

时间:2023-10-20 12:07:51 教案 我要投稿

《千克与克》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克与克》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克与克》教案

  《千克与克》教案 1

  教学内容:P81—82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2

  教学反思:

  《千克与克》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

  2、 掌握1吨=1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对物质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二、 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图,一头大象

  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有多重,同学们一头大象有三千克左右,这么庞大的大象,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吃食教学情景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每头水牛350 千克,3头水牛大约重多少? 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约重多少?

  每袋面粉10千克,100袋面粉多少千克? 每个小朋友重25千克,40个小同学重1000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1吨大约有多重?

  学生:得出结论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4、 说一说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 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4题

  2、 第5题,老师问学生答。

  板书设计:

  吨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四、教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对于单位间的换算掌握较好,估量具体的时间还是不准,需要强化训练。另外,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去感受。

  《千克与克》教案 3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与克》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千克与克》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 )


估一估






称一称






  《千克与克》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教学准备】

  盘秤 、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教师拿出台秤,你们会使用台秤吗?(出示台秤照片)上面是用来放物品的,这里是用来读出称量结果的,到底该怎样读呢?上面写着 kg也就是千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作单位的,指针指到几,就说明物品是几千克。}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两分钱的硬币有多重?(生可能猜出是一克)那到底有多重呢?刚才同学们在认识秤的时候还记不记得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称?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师:我们刚才算出两袋盐是500+500等于1000克,用秤称出来是1千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 掂一掂

  师: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再找一找桌面上哪些东西是1千克重的。(生汇报:沙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 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千克与克》教案 7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千克与克》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4.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2.猜一猜1克有多重?

  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板书:猜一猜)

  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QQ糖差不多等。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称一称。)

  (板书:称一称)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3)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1)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2)游戏左手右手小天平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

  (3)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

  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3.感知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

  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包装袋上的标识,再掂一掂感觉有多重。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10克、20克、50克、100克、200克等等。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新课堂第1题,说一说它们的质量。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袋面包250克。()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3)一个西瓜重30克。()

  (4)一包话梅重80克。()

  3.新课堂第2题,你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吗?

  引导学生学会从称上和包装上读出质量,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注意最后一题盘中称的是2个鸡蛋共200克,问题是一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克?

  4.资料拓展--你知道吗?(播放音频,同时课件出示图片和内容)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小学生一天这样搭配食物比较好: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375克,肉75克,鱼虾25克、鸡蛋50克、牛奶200克、、豆制品200克、水果75克、蔬菜250克、食用油15克、食糖10克。

  总结

  同学们,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那么,较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它们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继续研究,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1克有多重?猜一猜

  一枚2分硬币掂一掂

  一个花生米估一估

  称一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自然有趣,以学生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同时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体验的学习过程,重视彰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3)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花生米、在超市买的食品、以及数学书、铅笔盒等,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逐步发展到用手掂物品、估测物品、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按照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3课时的思路设计的,为使课堂更加开放生成,教学时也可以全部放给学生,实行更开放的数学课堂。

  3、需破解的问题。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有很大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值得继续探讨。

  《千克与克》教案 9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性。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目标

  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

  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证。

  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

  四、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克和千克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

  (3)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

  2.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第八单元。(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

  2.交流梳理结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汇总:

  (1)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两袋500克盐的重量。1千克=1000克

  (2)解决问题:想:1克、1千克大约有几个常见的物体重

  估:通过掂量物体进行质量的估计

  选: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在这个单元中,记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解决问题。比比看,谁记得最准

  3.及时检测

  (1)请举例说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一些。

  (2)抢答: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3)举例说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

  (4)抢答: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5)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

  7粒黄豆大约重1(),1包餐巾纸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苹果重20()

  (6)你能估计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寻找身边最感兴趣的三个物品,先估一估,再用电子秤量一量。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并汇报。

  4.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根据刚才复习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知识梳理,看,(出示思维导图),老师是用这样的方式梳理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个单元学习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

  5.随堂小测

  【知识点1】认识克

  下面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是()。

  ①②③④

  【答案】③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1克表象的建立。1克的质量不仅是克这个质量单位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更是学生估测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实际重量的标准,因此应在教学时格外重视。

  【知识点2】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答案】克;千克;克;克。

  【解析】注意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知识点3】改错

  爷爷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

  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千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克重。孙子:小明 20xx年6月11日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

  【答案】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千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孙子:小明 20xx年6月11日

  【解析】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首先学生要对1克和1千克有正确的表象,其次要能够想象出物体的质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对于生活中不常见的物体,通过比较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了。

  六、课后作业

  1.排序

  990克 1千克 90克 9千克

  ()>()>()>()

  【答案】9千克>1千克>900克>90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的关系的掌握,学会利用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它们各重多少?

  【答案】12;6;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计算。题目的着手处是最后一幅图,容易使不够细心的学生误以为没有解决办法。

  《千克与克》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29--30页内容,“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理念:1、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动探究的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跑步快的的同学?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比赛。

  (进行第一次比赛,确定名次)

  (2)进行第二次比赛,同时提出要求:每人要背一名同学。

  (教师有意安排跑第一名的同学背较重的同学,跑第二名的同学背较轻的同学)

  (3)再次确定名次。(恰好和原来相反)

  (4)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跑第一?

  学生积极参与

  生:因为我背的同学比较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5)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6)“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老师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

  1、学生感悟重量,

  (1)出示一袋花生和一袋盐,学生动手掂一掂,哪袋重?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1)哪袋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哪些吗?

  (2)认识台秤

  观察:秤面上有什么?

  教师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公斤。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那表示什么呢?看一看,这个台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体?

  3、称花生和盐,建立1千克的观念。

  (1)分小组合作称出花生和盐的重量,同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悟1千克。

  4、进一步感悟、体验1千克。

  (1)桌上有一堆大米,请从中称出1千克。

  (2)桌上有一袋鸡蛋,先拎一拎,再估一估它的重量,最后称一称,看有没有1千克?(同时让学生数一数,看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3)2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称出2千克鸡蛋。

  学生回答,但单位是“斤”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并汇报。

  分小组动手操作

  学生操作,并交流称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互动游戏。

  1、做“想想做做”1

  问:是不是恰好是整千克数?

  (说明: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2--5

  1、地上放着3只袋子,其中只有1只重1千克,你能找出来吗?

  2、奥运会刚刚结束,你知道奥运会什么项目上需要“千克”这个单位吗?选手谁获得了冠军?(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讨论。

  学生口答并集体订正。

  学生参与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千克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1、开始的情境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的三次感悟(1)动手掂一掂,初步感悟重量。(2)称出物体的重量,再次感悟1千克。(3)自己称出1千克的物体,进一步感悟1千克。在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估算、协作探究等能力。

  3、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千克与克》教案 1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千克与克》教案 12

  〈一〉感知重量

  1、我听说我们二?一班小朋友聪明、爱动脑。特别是听指挥,动作快。我看是不是这样的;

  2、打开文具盒任意拿一样东西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3、刚才小朋友动作快,再来做游戏: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背一背。背完马上座好。你有什么感觉?

  述:是的,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不管是轻还是重的物品,它们都有什么?(重量)

  4、那么,你了解哪些重量单位?

  述:象斤、两、钱等重量单位是我国以前经常使用的重量单位。但这些重量单位在八十年代就早已废除,不再使用。而使用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等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

  板书:千克、克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到底1千克、1克的物品有多重,你了解吗?可以举例说说。

  (一)认识千克

  2、看样子小朋友的知识蛮丰富,黄老师在桌上准备了很多熟悉的,甚至是小朋友爱的食品。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吗?找找看。

  3、你找到1千克的什么?你是怎样找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1千克果冻、1千克面粉......)

  a.学生出示“1千克果冻”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述:一般有包装的食品,包装袋上都要求有重量说明:象:净含量、净重、重量后的数一般都是这样物品的重量。

  b.出示“1千克面粉”时,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1千克,而是1kg。

  是的,kg表示千克,那么猜猜看克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c.我看到前面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是4个。这个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却有几个?为什么呢?

  4、请小朋友根据商标上的`重量说明,每个同学都找到1份1千克的物品,找不到的旁边的帮助找一找。都找到了吗?放在手上掂一掂,闭上眼睛仔细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5、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是1千克?

  6、猜一猜这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你是怎样猜的?那么小朋友猜的最接近:

  再猜一个我们班最胖的同学体重;

  再猜一个最瘦小的同学体重;那么我们这些同学体重在多少至多少之间?

  (二)认识克

  1、刚才我们认识了千克,那么1克有多重呢?

  我们桌上有一种物品,1粒大约就是1克,你猜是那种物品?(花生)

  2、请每个小朋友拿1粒花生放在手上掂一掂,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克有多重?

  3、生活中你认为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4、刚才我们认识1千克、1克,那么通常情况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小结:称比较重的物品。如人的体重、一个大西瓜、一袋大米等一般物品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而称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

  5、练习:()里填什么单位合适。

  (三)千克、克的关系

  1、1粒这样大的花生大约是1克。那么这1千克花生大约是多少粒?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千克=1000克

  1千克等于1000克,听上去好象1样,怎样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

  2、练习:

  a.这袋芒果1千克,看有几个,那1个芒果大约是多少克?你是怎样想的?

  b.这1千克苹果有几个?1个这样大的苹果大约多少克?

  c.考大家一个最难的,这袋香蕉1千克,这样1根香蕉大约多少克?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三、练习

  1)找朋友游戏

  2)思考题

  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谁重?

  (同样重,为什么?那么大?你是得出什么结论?)

  3)出示:同样大,但不同样重的物品

  猜那个重?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同样重的物品不一定同样大,同样大的物品不一定同样重。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中学物理课中要学。

  4)超市购物

  a.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那么春游时要准备一些什么?

  现在黄老师就带小朋友去超市购物好不好?

  但是我们的班主任有规定:1)至少买两样食品。2)加起来不超过两千克?你怎样买:一共多少千克?

  b.如果只买2千克的食品,你怎样买:先自己算算,再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买法多。请组长作记录。

  例如

  1500+200+300=20xx克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方案5

  方案6

  《千克与克》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 = 1000g。

  2. 继续学习秤的使用与认识,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3.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教学准备:

  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克 用“克”的秤,秤出1000g重的物体。

  师:这本字典的重是0g吗?说说你的看法。

  师:这本字典重1000g(板书),也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单位,记作1kg(板书)。

  齐读:1kg = 1000g 出示用“千克”的秤。

  师:这本字典重1000g,如果放在这个秤上,指针会在哪儿呢?(生指)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1kg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量,说说感觉。 出示一只5kg的西瓜和5个1000g的菠萝图,天平正好平衡。

  得出:5千克=5000克 (齐读)

  小练习:

  2kg = ( )g( )g = 1kg( ) kg = 5000 g8000 g =( )kg

  二、秤的使用与换算

  1. 师: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正好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的。

  出示书上称书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秤面上指针的变化,根据刻度读出书包的'重量。(学生小组讨论)。 2千克多了900克,3千克少100克

  2.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师:这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例如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2kg900g=( )g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说出思考过程,并汇报。

  小结: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先把前面的2kg化成20xxg,再加上后面的900g,就是二千九百克,所以秤面上的重量可以读作二千克九百克或是读作二千九百克。

  3.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相应习题。

  三、计算 媒体出示。

  观察橘子图的演示过程,让学生表达图意:口编一道应用题,篮子320克,橘子600克, 放在一起共有多少克?列式解答。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320g+600g=920g 师:请你在秤面上将920克用指针标出。 如果橘子的重量是700克,你能列算式吗? 320g+700g=1020g或320g+700g=1kg20g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重量单位:g与kg。在实际生活中,你认为什么时候用kg做单位,什么时候用g做单位,这两个单位如何应用更好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用g,较重的用kg,举例说明。

  2. 师:那下面这些物品的重量用什么单位好呢? 出示题5,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商量完成,汇报。

  3. 把书桌重10( )改成:书桌重9800( ),你认为该填什么单位呢?为什么?

  小结:在选用合适单位时,除了想物体的重量,还要看它所给的重量值。

  五、巩固练习

  书上题6。

  六、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千克与克》教案 14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 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 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知道了盘秤的用法,我们就可以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质量,每个小组都有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你能分别称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秤,唤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学生通过对刻度盘的观察,了解了盘秤的使用方法,也自然地引出千克。]

  2. 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谈话:(拿出三个盒子)这里有三个形状相同的盒子,其中只有一个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你能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说明: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的1千克黄瓜都是3根,而每个小组称出的1千克苹果和1千克土豆的个数各不一样呢?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说明:先称出1千克的盐和花生仁,再称出1千克的苹果、土豆和黄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1千克物品的质量,强化对1千克实际质量的感受。]

  4. 估一估。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 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说明:估计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同时,为估计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提供依据。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发展估计意识。]

  三、 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 估体重。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2. 找体重。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 kg是什么意思?

  谈话:动物们称出了自己的体重,交给了小松鼠,可小松鼠不小心把数据搞乱了,你能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哪个动物可以过桥吗?为什么?

  出示:

  老虎 2 kg

  大象 70 kg

  公鸡 40 kg

  小狗 200 kg

  小鹿 900 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说明:估体重、找体重两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把1千克延伸到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几百千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还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思维得到了提升。]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说明: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千克与克》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千克与克》教案 16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千克与克》教案 1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千克与克》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千克与克》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篮球重650()

  乒乓球重()杠铃重50()

  三、填”〉“、”〈“或”=“。

  800克()4千克3千克()3000克

  2千克()1500克7000克()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

  (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

  (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

  (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

  (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

  (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十、教学后记:

  《千克与克》教案 20

  教学内容:P121第9—12;P125练习二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对克、千克的正确的重量观念。

  2、通过复习图形与变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和直角。

  3、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形成对克、千克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克、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1第9、10题。

  2、小组交流为什么这样选择?

  3、投影出示P125第9题,你会连吗?校对时追问:“为什么这样连?”

  4、对于这方面知识,你有什么窍门?

  二、复习图形与变换

  1、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钝角和直角?

  2、小组内说说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书P125第10题,抽生作业投影展示。

  三、综合闯关:(主题图)

  第1关.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00()5()500()100()

  第2关、在○里填上或=

  (1)4千克○400克(2)6000克○6千克

  (3)700克○1千克(4)3千克○2900克

  (5)9克○11克(6)9千克○5千克

  第3关.应用题

  (1)小辉体重40千克,爸爸体重62千克,爸爸体重比小辉重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吃了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四、总结: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你想出题问问或考考大家吗?

  五、布置作业

【《千克与克》教案 】相关文章:

《千克和克》教案03-08

克、千克、吨教案04-01

《千克的认识》教案08-26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与千克说课稿07-20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03-06

《克和千克复习课》的教案08-26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08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28

《千克的认识》教案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