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时间:2023-03-06 11:24:46 教案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孙权劝学》教案(集锦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2

  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文学家群像,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主体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很简单,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生翻译完课文以后,我用课件出示重点字词,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方法直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目标: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阐述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二、一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自评,读得怎么样?)

  过渡:读好一篇文章,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还应该读出什么?(重音、节奏、感情)。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二读——读懂课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2、学生互译。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共同解决。

  4、是出示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抢答形式)

  解释加点的字词:

  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遂拜蒙母

  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复无下阿蒙!

  四、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真要把这篇文章读好,还要读出语气。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要在人物的语言上下功夫。

  1、找出有关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各自练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要重读强调)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惊讶不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指责中带有自豪)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4、学生再次练读

  5、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苦口婆心的劝说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通过鲁肃的极力夸赞,可以看出鲁肃有什么特点?

  五、延伸:

  学习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小结:

  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的劝学,体现出孙权的善劝,我们从鲁肃对吕蒙的夸赞,可以看出鲁肃的爱才、敬才,从吕蒙的变化可以看出孙权劝学是成功的。

  七、课堂小练笔我们学过《伤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个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一段故事呢?请以《穿越时空的相遇》为题,写一篇2百字的小片段。

《孙权劝学》教案3

  一、导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勾划出有困难的地方。

  2、提出翻译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解决。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2、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伤仲永》有何不同?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伤仲永》则是叙议结合

  2、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孙权劝学》教案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

  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孙权劝学》教案10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劝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难道

  (3)但当涉猎 只 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善劝)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德高。 (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孙权劝学》教案14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孙权劝学》教案15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的教案08-26

《孙权劝学》教案11-12

孙权劝学教案01-28

《孙权劝学》的教案范文08-26

《孙权劝学》教案的范文08-26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11-03

《孙权劝学》教案【荐】03-28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03-13

【推荐】《孙权劝学》教案03-25

【荐】《孙权劝学》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