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时间:2023-03-05 18:23:33 教案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体会其心理状态。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生难字:灼(zhuó)突兀(wù)

  恍惚(huǎnɡhū)抽噎(yē)

  晕眩(yūnxuàn)呻吟(shēnyín)

  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cī)

  2.词语积累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凌乱:杂乱而无条理。

  二、学习任务一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三、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四、学习任务二

  请画出在悬崖上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时,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点拨:

  状态: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哭泣、呻吟、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五、学习任务三

  1.课文中的前后出现的“哭泣”“抽噎”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

  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点拨:心理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哭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并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点拨: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4.“我”和小朋友在游戏时被困在峭壁上下不来,“我”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点拨: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进而信心大增,最后克服了困难。

  六、学习任务四

  1、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脱险的?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点拨:

  用安慰的口吻,帮助“我”战胜恐惧的心理,鼓励“我”充满信心,同时教给“我”脱险的方法。

  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子有方,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和鼓励,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困难,变得勇敢自信。

  2、“我”病弱,且牢记母亲的训诫,结果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说说母亲的做法?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

  点拨:父母应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应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贸然行事。

  七、课后填空题

  1、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两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两个“慢慢”突出“我”(等待的漫长和焦急的心理);“模糊”一词更让读者感受到“我”(在困境中的害怕恐惧和孤独无助)。

  2、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味其心理变化过程。

  “我”的语言,一开始是一连串的叹号,后来变成了句号。从中可以看出“我”(非常恐惧)到(渐趋平静)的心理变化。

  “我”的动作,从(伸、探、踩)可以看出“我”(小心翼翼)的心理。

  3、“我”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是因为

  (父亲的鼓励和循循善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2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业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3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 )峋( )头晕目眩( )啜( )泣 小心翼翼( )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 师明确: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 ,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齐读中心句。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 (美国作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抵达目标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 )啜( )泣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②告诫教导( )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

  2.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

  (1)记叙的顺序?

  (师强调并板书:顺叙 倒叙 插叙 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

  (明确:倒叙 )

  (2)开头一段的作用。

  (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3)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3.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

  (1)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2)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明确:心惊肉跳,“我”会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颤抖,几乎晕倒。(动作);“慢着” “我没法”。 (语言)

  (3)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

  (明确: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

  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课堂总结。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我” 胆小怯懦 ―――――― 勇敢战胜困难

  “父亲”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七、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 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但在我们身上刚刚发生了一个成功的事例,那就是这次的军训,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照片定格的是我们的笑容,那是回头看困难时得意的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美国的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2﹚、“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你从中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6﹚、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2、字词作业,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

  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6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8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9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要在新的中国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掌握复述的方法,学会具体地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词语教学(检查预习)

  训诫(jiè)耸(sǒng)立啜(chuò)泣纳罕(hǎn)

  嶙(lín)峋(xún)峭(qiào)壁目眩(xuàn)颤(chn)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

  (2)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3)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数字

  2、教师提问,学生抢答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义?后来又为什么跟着小伙伴们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具体指什么?

  (四)结合以上问题的要点,复述故事情节

  1、边讨论边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投影出来,

  2、复述要求:

  a、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b、其余部分,把握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

  c、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复述步骤:

  a、把课文分成“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两部分,然后分组复述

  b、给学生3分钟时间准备

  c、在四人小组内复述

  d、请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

  e、请其他同学点评

  (五)感悟道理,体验人生

  问题设计: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六)课堂小结,教师赠言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师送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揣摩心理描写的作用,体会记叙周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重点语段,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品味文中重点词句

  (1)文章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之前,我的心态如何?

  (2)“走一步”时是什么心态?

  (3)“再走一步”时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4)“走”下悬崖后,我有怎样的感觉?

  (5)“似乎”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找出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并且归纳心态,形成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这似乎能(“我能

  我会摔死的”)办得到”)办得到”)

  ◆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感情的朗读以上三句话

  (6)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明确:啜泣1: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啜泣2: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预习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1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

  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2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当有人赞叹她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攀上高高的峰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而踏上山脚的那条小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也许,只要把最初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持到底,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位65岁的作家莫顿·亨特就向我们讲述了他8岁那年保持这份勇气的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老师现在并不想让同学们接触课文,我想让你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们来预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猜的又准又好!

  (二)、预测阅读 理清情节(6—7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预测三个情节,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会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尽量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1、在七月一个闷热的夏日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聚在一块玩耍。可他们玩厌了弹弹子的游戏,正商量着要玩点什么新花样。你们猜猜看他们会想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玩呢? (2分钟)

  2、他们呀,竟然要去爬悬崖!可真够大胆的,是不是?!虽然这座悬崖只有二十多米高,可它却是一堵几乎垂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凸出来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亨特是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8年来他陆陆续续都在生病,妈妈一再告诫过他不许随意冒险。但是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瞧不起,他跟着爬上去了。当他爬上了悬崖的三分之二时,却实在害怕得紧,腿都软了,却又不敢走回头路。伙伴们不愿停下来帮助他,都一一离开了。夜色渐渐降临,你们猜猜看这个时候亨特心里会怎么想呢?(2分钟)

  他肯定心里充满了恐慌。

  3、正在他百般无助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领着他的父亲,赶到了悬崖下面。父亲焦急的望着亨特。你们猜父亲会怎样营救亨特呢?(2分钟)

  亨特的父亲没有象一般的家长那样,慌张得不知所措。他很镇定的对亨特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的到的”。

  那么后来亨特有没有爬下悬崖呢?他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现在就可以自己在文章里寻找了。

  (三)、精读课文 探究理趣(23分钟)

  A、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感悟全文,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你们边听边找,一定带着你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去感受文中那些孩子们获得了哪些乐趣。(6分钟)

  B、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两个问题。

  1、(7分钟)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和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6个孩子的探险经历,使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那你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乐趣呢?请把它们找出来。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趣”可以在游戏花样翻新——找出关键词:闷热天气→玩弹子→新花样→爬悬崖……

  “趣”在悬崖富有挑战性——找出关键词: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蓬乱的灌木,险峰,左折右转……

  “趣”在孩子勇敢探险——注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飞跑,应着,跟着跑,一个接一个……

  品析语言:比如“左折右转”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不仅可以看出悬崖的走势还是很险峻的,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志气。

  2、(10分钟)课文表面上看好象只写了作者童年时的经历,让我们也重温了儿时的梦。其实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从这次经历里给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请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你所感悟到的:

  “理”从______而来:____。

  “理”从父亲救我的方式而来:家长应该提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理”从杰利返程救我而来:朋友就应该在患难的时候伸出手,绝对不能临阵脱逃!

  “理”从“我”坚持不懈而来:遇见困难并不奇怪,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四)、学生感悟 教师小结(10分钟)

  (1分钟)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人生如棋,不会输一辈子,但总会输一阵子。生活中,谁可能保证“一帆风顺”?谁又可能不经历一点挫折和风雨呢?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是软弱妥协?还是坚持到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公益广告,请大家认真看,仔细体会。思考一下:在那些好象与我们很遥远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走我们的人生路?我们在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播放flash)(4分钟)

  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行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本上写下你的此时的心灵感悟。(5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串联思索(1分钟)

  1、阅读材料《生命之路,越走越长》,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

  2、积累类似素材,将来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黑暗中的光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 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4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09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8-26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03-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3-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2-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2-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