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3-03-03 10:43:18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二首》的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二首》的教案

《古诗二首》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三、拓展

  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小结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六、反思: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曾有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其实我们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我们常听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所以诗中所描写的桂花是在春天,这并不矛盾。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教学也进入佳境。

《古诗二首》的教案2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古诗二首》的教案3

  教学目标

  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4.多元识字。

  5.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

  一、识字解题,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教学“首”。

  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

  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识字入题,从而引入古诗。】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7)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课件出示8)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四、诵读积累。

  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课件出示9)

  小娃撑,偷采回。不解藏,浮萍开。

  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采。藏,开。

  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课件出示10)

  配乐背诵古诗。

  五、写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字难点的讲解,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重点字的指导,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书写,规范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内容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萍( pín pínɡ)泉(quán qán)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B.愚笨C.天真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萍(pínɡ)泉(quán)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杨万里。)(板书:杨万里)

  (课件出示13)老师简介: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课件出示14)

  无树爱尖角(板书:无树爱尖角)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1)熟字带生字:对—树用—角友—爱

  (2)编儿歌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

  6.再读古诗,看谁把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课件出示15:《小池》)听老师范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荷花在夏天开放。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的蜻蜓最多见。(板书:夏天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物呢?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泉眼、晴柔。)老师简单讲解: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课件出示16:《小池》)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识记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自主识字,体现教材的特点。】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理解感悟,自主学习诗句的词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齐声诵读,更能读准节奏,总结全文,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四、诵读古诗,课后延伸

  1.齐背古诗《池上》《小池》。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板书

  内容泉眼惜

  小池树阴爱生动有趣生机勃勃

  小荷露

  蜻蜓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xiān ài xī jiān jiān jiǎo cǎi yònɡ dà shù

  ()()()()()

  二、区别字组词。

  踪()原()何()青()

  粽()泉()荷()蜻()

  三、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

  小池

  泉眼,

  爱晴柔。

  小荷才露,

  立上头。

  【答案】

  一、首先爱惜尖尖角采用大树

  二、区别字组词。

  踪(跟踪)原(原来)何(如何)青(青草)

  粽(粽子)泉(泉水)荷(荷花)蜻(蜻蜓)

  三、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尖尖角早有蜻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

  2.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3.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池上》,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氛围,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

  4.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的时候,还可以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法,并向别的同学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小学生总是对新的事物感兴趣,更多的识字法使得学生能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5.在学完《小池》后,再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一起讨论,加深感悟夏天的美好景象。课外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而是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的设计,再生动活泼一些,加入一些游戏活动的因素,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古诗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教师的范读做得不够好,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池上》和《小池》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是叙事,后者是写景。《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菜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小池》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

  【作者介绍】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歌四时词》《播秧歌》等写出农民的艰辛和欢乐。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界定池塘和湖泊的方法颇有争议性。一般而言,池塘是小得不需使用船只而多采竹筏渡过的。另一个定义则是可以让人在不被水全淹的情况下安全横过,或者水浅得阳光能够直达塘底。池塘也可以指人工建造的水池。

  通常池塘都是没有地面的入水口的。它们都是依靠天然的地下水源和雨水或以人工的方法引水进池。因为如此,池塘这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都跟湖泊有所不同。池水很多时都是绿色的,因为里面有很多藻类。

  在亚洲,池塘常见于庭院,小区之内;而在欧洲,池塘经常见于城堡之中;在加拿大,水资源丰富,池塘很常见。

  【其他资料】

  描写夏天的古诗: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首角

  无采

  爱尖

  二、比一比,再组词。

  首采

  自菜

  无角

  天用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

  形象。

  四、重点段落品析。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2.“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小荷”指的是,这一句的意思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读一读,注意画出停顿。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参考答案:

  一、略二、一首自己采花白菜无法天地一角用处三、白居易儿童四、宋杨万里小荷叶水里的荷花还和小孩子一样,刚刚一点点。

《古诗二首》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 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的教案5

  18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2.收集与诗人有关的资料,写作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其他乐府诗及李白的其他作品。

  2.收集诗人的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古诗接龙,激趣导入

  1.游戏:古诗对对碰。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______。

  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不识月,________________。

  2.导入:呀!你们积累的古诗还真不少呢!这些古诗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大家知道是谁吗?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首关于李白的诗《夜宿山寺》。

  3.简介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个人资料。)

  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古诗,在指导学生参加古诗对对碰的游戏时,要创造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活动1多种形式读出诗的节奏

  1.引导学生听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特别要注意听自己不认识的字。

  2.引导学生跟着课件读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练读,展示评价。

  活动2多种方法合作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圈出读不准的生字,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辰”是翘舌音,要正确读出“摘星辰”。

  4.师生合作读。按诗歌的节奏,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5.男女生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6.师生间,生生间适时评价。

  操作指导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让学生在读中与生字反复见面,识记生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块三随文识字,品读古诗

  活动1品读,体会楼之高

  1.引导学生品读第一句。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住在深山的一个寺庙里,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这个楼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从“危楼高百尺”中感悟出楼很高。

  (3)板书“危楼”两个字,相机学习“危”。

  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出示载有危险易爆物品的车上标注“危”字的图片,加油站中带有“危”字的提示图片,路标上带有“危”字的提示图片,有一些警示“危险”的提示牌中有“危”字。

  ②引导学生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适合本诗中的解释。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A.不安全,跟“安”相对。B.损害。C.高的,陡的。

  ③引导学生理解“危”在这里是“高的,陡的”的意思。(教师在寺庙的后面画上楼的简笔画。)

  (4)引导学生再读古诗第一句,思考:还可以从哪些字词中看出这楼很高?(高百尺)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百尺”是虚指,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来突出楼高。

  (5)指导学生用惊讶、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一句。可以把“高”字读得响亮一些。

  (6)小结:这首诗的第一个字就是“危”,和后面的“高”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呀!齐读——危楼高百尺。

  2.引导学生品读第二句。

  (1)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句诗里还能感受到这座楼很高吗?

  (2)引导学生从“手可摘星辰”感受楼之高。相机讲解“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的总称。

  ①引导学生用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辰”:晨-日=辰。

  ②鼓励学生用组词的方法来巩固识记:生辰、星辰……

  (3)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这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楼非常高,仿佛离天很近,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

  (4)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带着轻松、喜悦的心情来读。

  (5)课件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读: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山上的高楼,楼如此之高,星星离我们是那样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摘到。诗人李白不禁惊喜地吟诵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小结:同学们,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活动2识字,体会作者想象之妙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不敢高声语。

  (1)相机学习生字“敢”。

  ①引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敢”:敢——放。

  ②鼓励学生用组词的方法巩固识记:勇敢、敢于。

  (2)引导学生质疑:李白为什么不敢高声说话呢?

  (3)引导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他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

  2.学习第四句——恐惊天上人。

  (1)相机学习生字“恐、惊”。

  ①形声字识记:“恐”上面的声旁提示读音,下面的形旁表示与心有关;“惊”左表形、右表声。“恐”下部是心字底,“惊”左部是竖心旁,“恐”和“惊”都与心情有关,它们还可以组成词语“惊恐”。

  ②字谜识记:有心(忄)住京旁,可是总不安。(惊)

  (2)引导学生质疑:天上真的有神仙吗?伸手真的可以摘下星星吗?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3)引导学生轻一些、慢一些地读一读后两句。

  操作指导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随文识字,分散识字的热情。借助课文插图、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大胆想象画面,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达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诵读、想象。

  板块四反复诵读,积累古诗

  活动1观察图画,感悟意境

  1.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描述诗中的意境,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夜里住在寺庙中,发现如此之高的藏经楼,诗人又惊又叹,登上这高楼,仰望星空,似乎伸手即可摘到星辰,这真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夜空如此美丽,真让人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唯恐惊动了那住在天上的神仙哪!——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引导学生借助书中的课文插图,自由读整首诗。

  活动2借助图画,背诵积累

  1.引导学生扮演诗人,一边做动作一边表演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加上动作来读,这样就更有味道了。

  2.结合板书中的简笔画,师生配乐合作读。

  3.学生练习背诵:自由背诵,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背诵。

  操作指导

  学生开展多样化朗读,看画面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请学生扮演诗人一边做动作一边表演读,从而达到入情入境地诵读的目的,最终积累背诵古诗。

  板块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活动1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同学间相互当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出示本诗中要写的生字:危、敢、惊。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明确书写要领。

  危:“W”居上居中,首撇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W”,“X”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攵”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右部第六笔竖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活动2摹写互评

  1.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学生的字。

  3.师生进行评议。

  操作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启发学生关注生字的基本结构、重要笔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关注细微笔画的写法、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把字写规范端正,提高书写质量,掌握书写要领。

  板块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家长听。

  2.选择性作业。(二者选其一)

  (1)结合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发挥想象给诗配画。

  (2)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操作指导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把学到的`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第二课时

  板块一借助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风光。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后和看后的感受。理解题目“敕勒歌”的含义。

  3.导入:歌曲中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风光,很多年以前,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也生活着一个民族——敕勒族。一个民族一首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民族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敕勒歌》。(板书课文题目)

  操作指导

  教学时,老师可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使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理解古诗内容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

  1.过渡: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把经典读给你听。(老师范读,学生倾听。)

  2.引导学生自由认读。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字理识字。

  (1)认读“似”,知道这是个多音字,还读sì。组词:相似。

  (2)认读和理解“穹庐”。借助图片,知道“穹庐”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我们现在叫“蒙古包”。

  (3)在理解“似”和“穹庐”的基础上,理解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顺势理解“笼盖”就是“笼罩”的意思。

  (4)学习“苍”和“茫”。字理识字。(老师板书“苍”的古体字)知道“苍”的本义是指草的颜色,后来引申为青黑色。并引导学生理解“苍”和“茫”都是形声字。通过诵读李白的《关山月》,体会和想象“苍茫”的意境。

  4.引导朗读《敕勒歌》,相机正音。要点:了解“见”同“现”,显现。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听音乐看风光时,要关注全体,重视词语的运用,为理解诗意打基础。指导学生读诗时要关注个别字和停顿,运用多种形式激发读的兴趣。

  板块三学习吟诵,想象诗境

  活动1了解诗体,多种形式吟诵诗句

  1.引导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

  看《敕勒歌》吟诵标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相机讲解: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只讲究“入短韵长”。

  2.引导学生根据吟诵符号,自读、合作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练习吟诵。

  活动2吟诵古诗,想象画面

  1.学生听老师吟诵《敕勒歌》,想象画面。并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想象诗境。

  2.学生跟老师学习吟诵《敕勒歌》,在声音中体会和想象画面。

  3.学生结合插图描述想到的画面。

  操作指导

  教师要注重古诗的朗读,可开展多样化朗读,看画面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请学生表演读,跟随古人诵读,从而达到入情入境地诵读的目的,最终积累背诵古诗。想象画面时可以指导孩子结合重点词和生活体验。

  板块四学写生字,展示全篇

  活动1教师范写,互评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似、野、苍、茫”的字形,老师通过示范讲解。教师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

  (1)“似、野”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似”是左窄右宽,“野”是左右等宽(或左右相当)。“野”字左边的最后一笔变横为提,右边“予”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

  (2)“苍”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茫”下面的“氵”和“亡”要写得紧凑。

  2.引导学生描红、临写,并把生字填入田字格中。

  活动2拓展积累

  1.引导诵读《折叠》译文。

  折叠(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男女生对读诗和译文。

  3.师生合作吟诵译文。

  4.总结课堂,再次吟诵。

  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进行观察,启发学生关注生字的基本结构、重要笔画,帮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范写,关注细微笔画的写法、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写规范、写端正。评价时关注榜样的力量,激发书写兴趣。拓展折叠(译文),感受语言之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

  1.将识字、学词、理解词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例如在学习生字“危”时,通过讲述“危”的字理来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危”,然后出示“危”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理解“危”在诗句中的意思是“高的,陡的”。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读诗句、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想象。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画面中渐渐感悟到古诗的意境。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生想象自己仿佛一抬头就看到星星在眼前眨着眼睛,一伸手就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更是想象到了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很多肥肥壮壮的牛羊的画面。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正是学生个性理解的再现。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图片的选用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图片,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在学生想象之后,或者学生想象遇到困难时再加以运用。

《古诗二首》的教案6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古诗二首》的教案7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写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中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景物,图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代诗人高鼎是怎样来描绘图中春天的景色的。(板书课题:古诗二首村居,范写“村”字)

  3、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4、教师解释“村居”。(居住在乡村。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听配乐朗读,圈出文中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3、玩放风筝的识字游戏,掌握生字读音。

  4、学生交流识记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1)对比识记:拂—佛堤—提

  (2)重点指导:“柳”是边鼻音;“醉”是平舌音;“纸鸢”的“鸢”要读准(出示风筝图)。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朗读,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借助书上的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

  (2)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等。

  2、出示第一、二句诗,早春二月的乡村有怎样的美景?

  (1)边读边想象,你发现了哪些美景?分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2)你能把你看到的事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学生互评)

  重点引导学生重读“长、飞、醉”字,用轻缓的语气读“草、莺、拂堤、春烟”,来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再次配图、配乐,师范读,再齐读)

  3、出示第三、四句诗,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1)边读边想象,图中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快乐)

  (2)你能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吗?

  重点引导学生重读“归来早、忙趁”,读得快而重,来体会欢畅、快乐的心情。

  4、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古诗大意,然后全班交流。

  5、拓展:春天里除了放风筝,还能进行哪些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的学习之中。)

  四、朗读积累,背诵古诗

  1、师总结前两句诗的诗意,生回答对应诗句。(课件依次出现诗句)

  2、师带领生诵读一遍古诗。

  3、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4、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

  学写“诗、童”两个字。

  1、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诗:注意右边三横的写法,三横的距离相等,第二横最长。左窄右宽。

  童:“立”字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以上,“丶”要写在竖中线上。“里”的竖画也要写在竖中线上。(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找关键笔画,再由教师补充讲解)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村居》。

  2、(出示白鹅在柳树围绕的池塘里划水的图片)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大白鹅在水中游泳,柳姑娘的头发随风飘扬、轻沾水面。大家想到学过的哪首古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讲解“咏”的含义,可先让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古诗,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咏:读yǒng。妆:翘舌音。绦:读tāo。)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与听后感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课件出示“碧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再想一想它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

  (2)课件出示“丝绦”图片,“丝绦”就是衣裙上长长的丝带。思考:“丝绦”和柳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绿丝绦”指的就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3)指名读。教师指导断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句的理解。(柳树好像是用碧玉装扮成的一样,垂挂着千万根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枝条。)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教师相机指导断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同学们观察柳叶的形状,并出示图片作对比讨论。

  (3)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不仅赞美了柳树,还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4)学生谈诗意。

  (是谁裁出这片片细小的嫩叶?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裁出来的啊!)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学习“碧、妆、绿、丝、剪”五个生字,学生观察、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碧、剪:都是上下结构,上部分笔画较多,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绿:左边是“纟”,右边“录”字的第三笔要穿头;“录”的下半部分与“水”字作区别,第二、三笔分别是点和提,笔顺多次书空,巩固记忆。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3、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遍。

  [教学板书]

  1古诗二首

  村居草、莺、杨柳

  儿童:放纸鸢生机

  快乐

  咏柳树高

  枝叶:绿、多、细美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而且极具画面感,所以我采用了以图导入,先描绘画面,再来理解诗意的方法教学,效果较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好意境,我结合朗诵和图片,让学生对古诗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的意境。

《古诗二首》的教案9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出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局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假如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示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古诗二首》的教案10

  第一课时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难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夜宿山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视频。(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读“宿、寺”两个字。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很热闹,那么,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古诗,学生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出示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这些生字宝宝相信你们已经认识了,谁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5.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师生共读)

  6.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7.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学生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出示:危楼)齐读,认识生字“危”,并用“危”组词。问:(看图)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

  (楼周围云雾缭绕;楼上的人很渺小。)

  (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句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夸张的写法。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4.学生练读、指读这一句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句诗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6.“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

  (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7.(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似乎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8.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9.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天上的仙人吗?

  (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10.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加上动作。

  四、背诵古诗

  1.(看课文插图)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师生表演)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指名说,以鼓励为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危、敢、惊)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笔画。如:“危”的第四笔是竖撇;“敢”的第七笔是提。

  3.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里描红、临写,教师指导,及时评价。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朗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习时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抄在本子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习。

《古诗二首》的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古诗二首》的教案12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古诗二首》的教案13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二)学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三)指导书写。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四)巩固练习。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 )( )(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二首》的教案14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

  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

  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

  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

  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

  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

  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

  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古诗二首》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优秀教案11-0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古诗《绝句》教案10-27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小班古诗教案03-05

古诗春晓教案01-20

古诗画教案01-20

古诗《鹅》教案02-23

关于古诗教案03-10

古诗的幼儿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