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4 14:25:18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3篇)相关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性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猜谜语: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图形名称)

  2、猜三角形

  师:老师这有1个三角形,它的一部分被智慧星给遮住了,猜猜这是什么三角形?它里面会出现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3、引出课题。

  师:为什么不会出现两个直角?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数学王国,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三角形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3、验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4、学生汇报。

  (1)测量

  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三人小组合作,用剪拼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师演示。

  (3)折拼

  师: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4)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数学小知识。

  5、巩固知识。

  (1)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2个钝角吗?

  (2)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师: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

  1、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

  2、判断。

  3、如果一个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个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吗?

  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4、求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未知数 (要求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18+ =37 54- =23 +67=83

  -26=13 +47=79 35- =7

  2.板演(与口算同步进行)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下多少盒?

  (订正板演,同时把条件和问题对调,变成例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应用题)

  1.教学例7

  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板书线段图,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28+42=70(盒)

  (3)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提问:怎样进行检验呢?

  A: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用去的28盒,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说明解答正确.

  B: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剩下的42盒,如果等于用去的28盒说明解答正确.

  教师板书:

  A: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B:买来的盒数-剩下的盒数=用去的盒数

  提问:(a)买来的盒数知道吗?

  教师说明:可以设买来粉笔 盒.

  (b)买来的`盒数为 ,用去的知道吗?剩下的知道吗?谁能列出一个等式 ?

  引导学生列式: -28=42 -42=28

  (补充课题: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

  (c)结合题意说一说等式的意思.

  (d)解答等式 -28=42 -42=28

  =42+28 =42+28

  =70 =70

  教师说明:因为设未知数 时,已经说明单位名称是盒,所以计算结果就不用再写单位名称.

  2.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来解答应用题,它有哪些步骤呢?结合例7说一说.

  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设未知数为 (板书:设)

  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哪些数量与哪些数量有相等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板书: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数 是多少(板书:求)

  注意: 代表的数量不写单位名称.

  第四步:检验并写出答话.(板书:验、答)

  三、巩固练习

  1.食堂原来有27袋大米,又买来一些,现在共有43袋.食堂又买来多少袋大米?(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并注意计算和书写格式有没有错误.

  2.小林原来有一些邮票,同学又送给他14张,现在一共有70张.小林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3.小强读一本童话书,已经读了49页,还有36页没有读.这本童话书有多少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应用题的步骤?

  五、课后作业

  1.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

  2.小明有连环画38本,比小林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大家来找茬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未知数x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教师将下列题目制成幻灯片或写在小黑板上.

  (1) -467=267

  =467+267

  =200

  (2)520- =180

  520+180=

  340=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错题(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分组挑出题目中的错误.

  3.挑得越多越快的小组获胜.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用“四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四舍五人”的含义。

  2、能运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近似数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与实际数值完全符合的数。如教室中有25张桌子,我们班24个男生,26个女生,像这些25、24、26都叫准确数。但在实际生活叶,有时我们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准确数。如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约是4149亿千克,世界人口约60亿,像这些都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四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明确“四舍五人法”

  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是省略什么数?看什么位?怎样的情况采用五人法?四舍法呢?它们分别怎样操作?

  2、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万位。

  (1)出示182300,指名读数。

  (2)提问:这个数要四舍五人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尾数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尾数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现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数就是18万。182300≈18万,强调“≈”的读写法。

  (4)练习。784700≈( )万 94800≈( )万

  3、尝试改写2497300。

  (1)引导观察万后面尾数的最高位是几?你认为该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2)反馈评讲2497300≈250万。

  4、练习:297210≈( )万 2376500≈( )万

  5、想想怎样求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归纳方法

  (1) 看被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

  (2) 比较,选用四舍法还是五人法。

  (3) 写出得数。

  6. 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亿位。

  8470000000 460000000

  学生先尝试练习,说说改写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结求省略亿后面尾数的近似数方法。

  (三)巩固新知

  396400≈( )万 2380000000≈( )亿

  (四)课堂总结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看哪一位决定“舍”还是“人”。

  3、怎样写一个数的近似数?

  (五)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1-25

四年级数学教案12-2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2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19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