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3-02-22 13:41:15 教案 我要投稿

胡同文化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胡同文化教案(集锦15篇)

胡同文化教案1

  1、走近北京胡同: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2、走近汪曾祺,了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图片: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搜集到的胡同的图片(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老师给图片配上悠扬的乐曲,运用音画效果来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近胡同。

  2、说一说感受:

  看了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看了胡同图片后的感受。

  3、读一读课文,找找胡同的特点:

  重点阅读一~四段,采用圈点段落要点,根据要点理思路、概括要义的寻读法,引导学生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特点:走向——正 名称——俗 数目——多 环境——静 生活方便安静

  4、议一议胡同文化:

  1)阅读第五自然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关概念。

  “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让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点化要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胡同居民: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3)进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质。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作者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名称来源、宽窄、居民居住方式,谈市民文化形态——“封闭”;从北京人生活的理想“舍不得挪窝,独门独院”,写他们“安土重迁”;物质要求不高,写“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管闲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胡同文化的本质是“封闭”、“忍”。

  探究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要让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并不代表胡同文化的全部。

  4)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采用讨论法。

  建筑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胡同安静闭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响到思想意识,且长期处在政治统治和政治风暴中心,正统思想严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命运有何必然联系?

  A、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B、胡同文化中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C、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也同时产生了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5、品读、体味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情感 。

  1)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配乐朗读文后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绪)

  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这些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学生自读自品,老师点拨。

  明确: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2)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麽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极为复杂的情感?(教师点拨与学生品读、讨论相结合。)

  首先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谈起。作者的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是他生活的家园,胡同是滋长他文化的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无不寄托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浓浓的情感。细品此文,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之细、熟悉之深和喜爱之浓。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传统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损的烙印。对于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老人来说,胡同的消失,难免让他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留恋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丰富内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钟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这么认为)。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迁等。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安土重迁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这种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共有的一种怀旧情结。

  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又决定了胡同的衰落命运。作者态度是达观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6、听一听歌曲: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7、评一评: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 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 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发展,胡同文化在发展,畅想一下今天的胡同及胡同文化。

  2)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 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 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7、听一听: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

胡同文化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过程和方法:

  速读、朗读,感悟、讨论。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建筑,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今天,我们就到北京,看看那里的建筑----胡同,看它折射出怎样的灵魂。出示课题分析课文前,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及作者)

  2、检查预习:52页(写一写用一用)

  (1)字词音义:薪惊闺噌安土重迁檩塌腌庠摞逆来顺受衰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怅望低徊

  (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纪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3、题目解说a关于胡同(hútòng )。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胡同的`别名、

  b关于文化(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物质型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心理型的:胡同里人的生活

  读课文1、5两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是心理型的?(答案在文中标出)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五段三,四两句。

  总结: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下面,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坐上北京的人力车,到胡同去看看。出示图片

胡同文化教案3

  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长幼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因此,讲究“方正”,便是讲究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任人宰割。许多人奔波劳碌一生,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间破屋,一口残羹,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正所谓知足常乐。“窝头是贫苦的象征。”(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许多人穷苦一生,不就是为了“窝头”吗?有了窝头,自然就该满足了。如果还能有“小酱萝卜”,那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呢?即便是理应优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几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离。如果还能用虾米皮来熬白菜,那简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绝对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难保,又哪有能力去关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清爽,不让自家人受冻挨饿,就很了不起了。对于他人的“瓦上霜”、别家的冷暖饥寒也就爱莫能助了。

  因此,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的命运捏在人家手里,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即使突遭横祸,也只能忍气吞声,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无法保全自己,何况一介草民?不随遇而安,又能怎样?想抗争?门儿也没有!对于自家祸福,尚且如此,而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观了。否则,你又能要求他们咋样?如果你要求一个过江的泥菩萨去普度众生,不仅无理,而且是相当的残忍了。

  这种“方正”,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祸从口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谓“随一点份子”,便是“随大流”,装装门面而已,礼到即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当难求,足见人心之封闭。而在行为方式上,更是独来独往,缺乏真诚的团结与合作。

  值得庆幸的是,封建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其遗留下来的这种“方正”,这种封闭,这种等级观念,也必将被人摒弃。平等、自由、尊严,心灵的交融,真诚的合作,毕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败、没落不可逆转一样,从禁锢走向自由,从等级森严走向人人平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再见吧,胡同”就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二、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三、选题设计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阅读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

  (2)阅读汪曾祺传记及有关介绍汪曾棋的文章。

  (3)选择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参读书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2)汪彬《老头汪曾祺》,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汪曾祺《悠闲的生活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属马》(“京味文学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变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归纳,从中反映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3)写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参读书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3.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的风味小吃。如品种、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调查当地有关的饮食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的饮食习惯,平常待人接物的饮食习惯等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胡同文化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 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 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 学习第1—4段

  1、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 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 学习第13—15段

  1、 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 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 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胡同文化教案5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这些话?(明确: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我们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而委婉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中为什么用了十三个引号?(明确: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标点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我们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的,这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只顾自己。所以,在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三,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读“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对胡同的感情的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2,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说说作者对对胡同文化这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句话中“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所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理智但委婉地劝人们告别。)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四、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委婉劝告告别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6

  《胡同文化》是我参加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所上的一节课,课型是讨论课。现就该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其中,第1点是单元教学目标,被确定为教学重点。

  第2及第3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并结合经验的积累及课外知识(还有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定为教学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欣赏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胡同文化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让学生品味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二)

  1、这首曲子体现出北京人的哪种心态?

  明确(易于满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还有哪些词形容北京人的心态?

  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4、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从属于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1、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北边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来,归纳特点——俗

  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自己归纳——窄,多

  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

  (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胡同的5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确: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累,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写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达方式?为什么?

  说明。本文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做的序,有说明的义务。

  文中还有其它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呢? ——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同学们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相互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l 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揣摩,讲解

  1“地根儿”,“挪窝儿”“破家植万贯”处

  此段中,“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就是搬家)“破家植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2,“处街坊”,“礼““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这一段共有13个引号,前12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语。老北京讲究“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即是“送礼金”)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即“下一盘棋“),到”大酒缸“喝两个(喝两杯)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直言调侃老北京的自得其乐了。

  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处

  (1)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的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人虾——虾米——虾摸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满足。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

  (2 结合“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让学生谈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唯我独尊,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地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一段,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些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关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些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弥补愿改变自己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段

  让学生练习诵读这两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其“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讽来讽刺“安分守己”的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让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两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注意:以上三个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内容上,他们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文革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名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文中的第12小段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2 ,把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把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可以试着换为“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或”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比较,体会。]

  (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

  (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

  通过体会,比较会发现,应为中速更能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感情的一些体现。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让你去“怅惘徘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可以试着认为结尾还少可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8

  【教学目的】

  1。 概括的内涵。

  2。 品味语言。

  3。 体会作者对北京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理由】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

  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 , 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胡同之没》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 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的特点。)

  (2) “”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 , 概括要点 :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 , 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 ,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的目的是说明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 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说明了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管闲事是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第五个特点—— 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着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着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 向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胡同文化教案9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

  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7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积累词语储存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烦躁熬(o)白菜 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胡同文化教案10

  教学目的

  1. 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

  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1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灵魂。(展示几幅古建筑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涉及到另一种古老的建筑——胡同的文章——《胡同文化》

  2、解题

  胡同的由来、“文化”的含义、课题的含义

  二、课文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对没落的胡同文化的感情(建筑——文化)

  2、指名朗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总说——分说的.关系

  3、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方正

  取名有各种来源

  宽窄和数量

  胡同的环境

  4、胡同文化的内涵

  封闭 安土重迁

  渴望独门独院

  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茶馆》

  《八月骄阳》

  电梯事件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对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听后三段朗读(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和现代化都市的照片)

  作者的态度:怀旧、伤感

  8、文章的语言特色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典雅

  三、讨论

  学完本文后,你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今天的居住氛围相比,你更喜欢住在哪?试阐述理由。

  四、总结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同学们,记住心中的那一份思念,去迎接新的明天。

胡同文化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胡同文化教案13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幻灯片打出)

  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来的是伤感、怀旧、留恋的`复杂感情。

  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

  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幻灯片打出作者简介及课下作业

  作者简介:汪曾祺

  作业:课下阅读语文读本194页的《金岳霖先生》,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胡同文化教案14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文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1-24

胡同文化教案12-16

胡同文化教案【推荐】03-14

【荐】胡同文化教案03-14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03-14

【推荐】胡同文化教案03-14

【热】胡同文化教案03-15

【精】胡同文化教案03-15

【热门】胡同文化教案03-15

胡同文化教案【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