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2-03 09:01:1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教案 篇2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

  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 篇6

  【重点】

  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

  星等的规定;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按教材中的说明制作活动星图

  教学器材:活动星图;蜡烛若干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知道,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月亮在夜空中也在缓慢地移动,那么星星呢?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熊座在四季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其实,星星也在夜空中缓慢地移动。

  (学生活动)们观察教材的“星星的周日视运动”图,教师讲解星星的运动。

  (提问)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那么星星的运动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星星是恒星,它们的运动是人类的观察结果,因此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天空中的繁星位置虽然在变化,但是人类还是可以找出规律的。古代人试图将夜空中的星座绘制出来,给航海者指示方向。这就是星图的来历。人们不仅将星星的位置标在星图上,还将星星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在图上,这就是星等。

  星等是1850年由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用来衡量天体的亮度。每相差一个星等,亮度差2.512倍,比如5等星比6等星亮2.512倍。因此如果星等相差五等,亮度便差了约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后来人们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星等只是地球上人的观察结果,恒星实际的明亮程度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学生讨论。教师点燃两支同样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不同距离下蜡烛的明亮程度,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真实亮度相同的恒星,距离越远,我们看过去它就越暗,它的星等就越大。因此,这种星等也叫做视星等,只是人类的视觉感受。

  (提问)星星距离我们是有远有近的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图,教师讲解星星的实际位置是有远有近的,并介绍光年的.含义。

  在星图上,我们不需要表示出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只要将它们绘制在一个平面上就行了。由于星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某地某时的星空,人们发明了活动星图。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制作方法。学生当堂完成活动星图的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日期和方向的确定,使用星图时应该举过头顶,对照观察星空。

  (学生活动)当堂完成练习3、4。

  (教师总结)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星图的知识,连带介绍星等的概念。本课要让学生培养起恒星在空间的运动和距离的概念,这是星图制作的背景知识。因此教案设计一开始,从日、月的运动引出恒星的视运动;然后,通过探讨星体亮度,引入星等的知识,进而让学生了解恒星距离地球是远近不同的。最后,介绍星图,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关于科学教案02-20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7-13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常见的蔬菜_中班科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