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

时间:2024-04-02 16:32:2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1

  失去了童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个卑微的母亲,一台破旧的钢琴陪伴了他的童年。他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孤独,但他却心中有着一个他爱得天使。读到贝多芬抱着画像伤心的滔哭得时候,仿佛看到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对爱情思念的伟人。

  音乐家,却失去了双耳,他害怕别人知道,他害怕,他不只是害怕别人知道那么简单,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双耳,以后再也不聆听音乐。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他的追求。在最后一次的演奏里,他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奏乐跟高音歌手之间对不上调,指挥跟奏乐之间的差异,他茫然了,心里却很清楚知道因为自己的耳朵啊!听不到,听不到,这一句话一直缠绕着贝多芬,那是多么难受,多么摧毁性的打击。

  童年很多时候决定你以后的发展,至少在以前,现在的孩子,太多享受的物质和生活,现在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怎么才能成长呀,也难怪越来越少的伟人出现了。别说伟人,就一个能够吃点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在腾讯实习,一起在酒店住的小伙伴说不想在他朋友那里住,那里在楼顶,太热了,又没有空调。但是也只是老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生活很美好,既然朋友帮你省下找房间的时间,省下找房子的钱,就已经很不错啦,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热也是这样过,冷也是那样过,年轻人体格强壮,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想想贝多芬的童年,想想伟人所受过的苦,我必须遇事要更加的坚强,要承受别热看来非一般的苦难,定能成就非一般的成功。

  贝多芬是快乐的,也追求快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2

  读完了《名人传》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名人传》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者罗曼·罗兰所著,创造了精神世界的太阳,能够使人们获得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与托尔斯泰有关的传记,在一生中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却没向命运低头,仍坚持创作,艰难与命运斗争直到生命的最终一秒,终成了代代相传的伟人。

  贝多芬是一位生性倔强乐观的音乐家,无论在哪里,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欢乐。从一开始命运就向他展示它的了残酷和凄凉,他的童年是苦难的、不幸的。但他没有放弃,他表示出一种积极乐观生活的态度。到了晚年时期,作为音乐家的他听觉完全丧失,但他仍然坚持创作音乐,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的痛苦,痛苦变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贝多芬以他惊人的毅力与他乐观进取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他一生的伟大,并驱使我们向他学习。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典型的杯具人物。米开朗琪罗的一生都是不幸的,更糟糕的是他的内心近乎黑暗。他眼观开阔,志存高远,他甚至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却无人爱他,他是孤独的,他觉得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欢乐,他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他的艺术是伟大的,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托尔斯泰是一位热爱生命的人。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期望天下所有人都幸福安详,他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在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就像一个太阳,用他强而有力的笔吹散了笼罩着的雾霾。托尔斯泰终身都在学习,还吃苦耐劳,即使到了晚年时期他还坚持下地干农活。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宗教信仰,一向都处在怀疑、放弃、坚守信仰当中。托尔斯泰幼年丧母,九岁丧父,从小缺乏亲情之爱,这种苦难磨砺了他作家的人生,为他作家的人生奠定了基础。他的文学成就是无人争议的,他用自己苦难又坎坷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真诚善良的坚定信念,他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世界名著。

  这些伟大的英雄们的一生都是坎坷又充满挑战的,他们用他们顽强的意志与奋斗的决心战胜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与苦难,创造了他们值得千古流传的作品及名声。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了命运的强者。我想,我们此刻的生活条件如此优越,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中都能顽强奋斗,拥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又怎能不打起精神来,拥有奋斗的决心与毅力,成为命运的强者。让我们一起鼓起勇气去应对困难坎坷,奋勇直前,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3

  总是钟爱对作古的人作传,因为对传纪来说,传主至少在写作时是被看作一个完成了的历史个体的。也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在时序上把握传主思想与行动的前因后果。

  但《名人传》却缺少为传记家们所偏爱的轶闻趣事,反而充满了各种激情因素,这既体现在各个传主的外在行动与内心世界里,又体现在罗兰的叙事话语中。当然,我们说“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 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以死来观照生然后又重新投进生

  米开朗基罗:英雄主义的.天才和缺乏英雄主义的意志

  托尔斯泰:为了逃脱自己的影子而在烈日下向前狂奔的伟大受苦者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4

  《贝多芬传》节录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1793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粧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尤;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欢乐”白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争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当主题接着过渡纽人身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曼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我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艺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曼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听着他的乐曲,泛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获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卜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不里……

  施皮勒医生于一八二六年看见他,说他气色变得快乐而旺盛了。同年,当格里尔巴策最后一次和他晤面时,倒是贝多芬来鼓励这颓挺的诗人:“啊,他说,要是我能有千分之一的你的体力和强毅的舌……”时代是艰苦的,专制政治的反动,压迫着思想界。格里尔巴策呻吟道:“言论检查把我杀害了。倘使一个人要言论自由,思匿自由,就得往北美洲去。”但没有一种权力能钳制贝多芬的思想。寺人库夫纳写信给他说:“文字是被束缚了,幸而声音还是自由约。”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也许是当时德意志思想界唯一的自由之声。他自己也感觉到。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来奪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懦怯。他写信给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一八二七年,米勒医生说,贝多芬对于政府、警察、贵族,永远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在公众面前也是如此。在谈话手册里,我们可以读到:(一八一九年)“欧洲政治目前所走的路,令人没有金钱没有银行便什么事都不能做。”“统治者的贵族,什么也不曾学得,什么也不曾忘记。”“五十年内,世界上到处都将有共和国。”警察当局明明知道,但对他的批评和嘲讽认为是无害的梦呓,因此也就让这个光芒四射的天才太平无事了。一八一九年他差点被警察当局起诉,因为他公然声言:“归根结蒂,基督不过是一个被钉死的犹太人。”那时他正写着《d调弥撒曲》。由此可见他的宗教感应是极其自由的。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样的毫无顾忌,很大胆地抨击他的政府之腐败。他特别指斥几件事情:法院组织的专制与依附权势,程序繁琐,完全妨害了诉讼的进行;警权的滥用;官僚政治的腐化与无能;颓废的贵族享有特权,霸占着国家最高的职位。从一八一五年起,他在政治上是同情英国的。据申德勒说,他非常热烈地读着英国国会的记录。英国的乐队指挥西普里亚尼波特,一八一七年到维也纳,说:“贝多芬用尽一切诅咒的字眼痛骂奥国政府,他一心要到英国来看看下院的情况。他说:“你们英国人,你们的脑袋的确在肩膀上。””

  因此,什么都不能使这股不可驯服的力量屈膝,如今它似乎玩弄痛苦了。虽然环境恶劣,例如侄子之自杀,但他在最后几年中所写的音乐,往往有一副簇新的面目,是嘲弄的、睥睨一切的、快乐的。他逝世以前四个月,在一八二六年十一月完成的作品一作品第一三零号的四重奏的新的结束是非常轻快的。而且这种快乐并非一般人所有的那种:时而是莫舍勒斯所说的嬉笑怒骂,时而是战胜了如许痛苦以后的动人的微笑。总之,他是战胜了,他不相信死。

  然而死终于来了。一八二六年十一月,他患了肋膜炎性的感冒。为侄子奔走前程而旅行回来,他在维也纳病倒了。他的病有两个阶段:(一)肺部的炎症,那是六天就结束的。“第七天上,他觉得好了一些,从床上起来,走路,看书,写作。”(二)消化器病,外加循环系病。医生说:“第八天,我发现他脱了衣服,身体发黄。剧烈地泄街,外加呕吐,几乎使他那天晚上送了命。”从那时起,水肿病开始加剧。这一次的复病还有我们迄今不甚清楚的精神上的原因。华洛赫医生说:“一件使他愤慨的事,使他大发雷霆,非常苦恼,这就促成了病的爆发。打着寒噤,浑身战抖,因内脏的痛楚而起痉挛。”关于贝多芬最后一次的病情,从一八四二年起就有医生详细地叙述并公开发表。朋友都在远方,他打发侄儿去找医生。据说这麻木不仁的家伙竟忘记了使命,两天之后才重新想起来。医生来得太迟,而且治疗得很恶劣。三个月内,他运动家般的体格和病魔抗挣着。一八二七年一月三日,他把至爱的侄儿立为正式的承继人。他想到莱茵河畔的亲爱的友人,写信给韦格勒说:“我多想和你谈谈!但我身体太弱了,除了在心里拥抱你和你的洛亨以外,我什么都无能为力了。”要不是几个豪侠的英国朋友,贫穷的苦难几乎笼罩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变得非常柔和,非常忍耐。一个名叫路德维希-克拉莫利尼的歌唱家,说他看见最后一次病中的贝多芬,觉得他心地宁静,慈祥恺侧,达到了极点。一八二七年二月十七日,贝多芬躺在弥留的床上,经过了三次手术以后,等待着做第四次,他在等待期间还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据格哈得丨冯丨布罗伊宁的信说,他在弥留时,在床上受着臭虫的骚扰……他的四次手术是一八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八二七年正月八日、二月二日和二月二十七日。

  这个善,是解脱,是像他临终时所说的“喜剧的终场”……而我们却要说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他在大风雨中,一声响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布罗伊宁写道:“感谢上帝!让他结束了这长时期悲惨的苦难。”贝多芬的手稿、书籍、家具,全部拍卖掉,代价不过175弗洛令。拍卖目录上登记着252件音乐手稿和音乐书籍,共售982弗洛令。谈话手册只售1.20弗洛令。

  亲爱的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5

  花了3,4天的时间重读名人传。记得我第一次读此书是11年前,当时大三暑假学校组织去南京实习从武汉到南京的船上。时间过得真快,一轮都快过去了。

  我已经不太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感想了。这次读,坦白说,感想良多。人说好书是精神食粮,这本书可说是精神的“满汉全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伟人的成长轨迹,就能感到自己精神力量的壮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伟大的灵魂总是感到痛苦和孤独,作者为这三位伟人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慰藉那些灵魂的。

  我不是学文艺的,所以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绘画,雕塑和文学思潮,于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所关注的是伟人精神的.力量。贝多芬,作者在后记(还是前传)里非常精辟的用“力”这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和精神的精髓。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他的力量,他敢于打破sonata的刻板格式,赋予新的生命。于贝多芬,我非常钦佩,感慨也最多。

  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和他本人),并无冒犯大师的意思,我尊敬他的天才。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天堂。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裴冷翠是那么神往,可惜直到今天还没机会去转转。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太消极。我认为不可取。就像我读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求心性的高远宁静(如鹤)。康熙不用说,注重实效,读书做事相得益彰(如鹰)。对我来说,我就更欣赏康熙。大概我是学管理的而不是一个文艺家,对我来说,了解人性,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服务。

  对于托尔斯泰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他1880年精神错乱的那一部分,我认为那一部分也是他精神升华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艺术天分升华到了道德力量。我读托尔斯泰传记的感悟,大概就在于,伟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完美的,如托尔斯泰强调的是绝对的“爱”与“真理”。可是现实世界都是不完美的。两者怎么样融合与接轨,是最大的挑战。我赞成托尔斯泰对宗教世界的统一性(即耶稣,柏拉图和孔孟有共通之处)的判断。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太消极。我也不喜欢他对待国家,军队等强力部门的批判态度。强力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现实,如果没有这些强力部门的支撑,一个民族(可以说政权)就无法存在,那它所奉行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得以张扬。

  这本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一,是精神的满汉全席。无论读者寻求“真善美”的哪一个面向,都能从三个截然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或多或少的成分。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6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梦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之后,又拜海顿为师。之后,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能够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仅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理解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可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能够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可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梦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梦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并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职责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景完全不一样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十分的完美,可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仅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述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可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当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7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8

  有一位作曲家,他为天下曾谱写过上千个音乐作品;有一位乐施人,他用自己的痛苦换来了受苦难人的欢乐;有一位一生辉煌而又极其悲惨的人,获得了对于音乐家而言无法弥补的灾难——耳聋。是谁呢?那就是法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

  1776年12月16日,路德希·范·贝多芬出生,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缺少家庭的温暖。四岁时,他的父亲逼他去学习钢琴,由此开发他的音乐细胞,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去世,这无疑是对贝多芬来说的一个沉重打击。17岁时,他便开始担负了全家人的责任。革命爆发了,贝多芬开始作曲、写诗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欢乐颂》《c小调进行曲》《月光奏鸣曲》等,数不胜数。但是1796年至1800年期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贝多芬的听力逐渐衰退,但不仅仅这一个打击,贝多芬一直钟情于朱列塔,但她却嫁给了加仑贝伯爵,这让贝多芬的心受尽折磨,再加上疾病的.摧残,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不过,贝多芬意志顽强,他凭着这个意志又继续活了25年。1827年3月26日,死神终于来到了贝多芬身边,在他的一生中,终于迎来了喜剧的收场。

  贝多芬用它的双手唱起了无数首歌,带给了我们温暖和希望。他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精彩】相关文章:

《名人传》读书笔记02-12

名人传的读书笔记03-16

名人传读书笔记01-31

(精选)《名人传》读书笔记07-29

《 名人传》读书笔记03-10

名人传读书笔记03-06

《名人传》读书笔记03-07

读书笔记精彩11-28

阅读名人传读书笔记03-01

名人传的初中读书笔记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