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27 09:36: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3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1

  鲁迅先生,漫步在历史古老的海滩上,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珍藏起他童年完美的回忆。

  “那里似乎确凿仅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仅仅是一个长了一些野草的园子,可其中却不乏趣味景色和各种各样奇怪的昆虫。作为21世纪的我们看来,百草园只可是是个废弃的草园子。没有KTV中玩得那么愉快,也没有游乐园中那样丰富的游乐项目,可那个年代的小鲁迅却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最欢乐的童年时光。21世纪的欢乐早就变得充满了利与益,那种最质朴的,纯真的欢乐也许没有了吧?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位带领着鲁迅先生的女工,拥有着可爱,善良的性格。她会让鲁迅懂得许多民间的习俗。虽然反映了长妈妈的'愚味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她会睡觉时躺成一个“大”字,独自一人占领整张床。然而“长毛”的故事却使鲁迅认为她是多有伟大神力的人,便情有可原了。她会关心鲁迅念念不忘的《山海经》,在那是个无人爱他的年代,送去一本珍爱的书,可表达了长妈妈的爱。就是这样一位热情,乐于助人,善良,纯真的人,给了鲁迅母亲般的爱。

  也许,等我们年老时,写下自我的儿童生活,嘴角也不禁会上扬了吧?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2

  朝花夕拾,就像是早晨的花朵,芳香扑鼻。到了晚上,再去拾起这朵花,这花肯定已经枯萎了。这一定非常让人感到这花在早晨的美好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和书名一样。童年的往事,老了再回忆,也一定有情趣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有苦也有笑。但都可以留下无限的回忆。这就像《朝花夕拾》的文章一样,是一条回忆的长河。

  这条回忆的长河里,眼前仿佛看到了鲁迅被他爸爸逼着读书的样子,十分的令人着急。且小鲁迅为了背书,连五昌会怎么盛大都没有写。只写了父亲叫他背书和自己背书的情景,甚至连父亲为什么要叫他背书也没写。

  鲁迅的童年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这样有些欢乐和无奈;既快乐又写涩味。七岁以前,是我最欢乐的时代,有时会被批评,但也非常的.有花样,每个周末都过的不一样,非常的快乐。可一到小学,便有了补习班与作业,时间就少了,批评就多了。每次作业都会有错。这样,我就会开始向往小时候的时光。我那段快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童年的快乐,就让我想起了这本书。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我那快乐的时光。这朝花啊!就像这五昌会的快乐。那么,这快乐也就像那甜酸味,让人回味…………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为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而写的回忆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里面的一篇文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书塾。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就是鲁迅的百草园。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都为百草园增添了鸟语花香的气氛。

  冬天的百草园,下了雪,小鲁迅就喜欢在雪地里捕鸟,虽说没捉到几只,但小鲁迅依旧乐此不疲,在雪地里快乐的折腾。

  三味书屋是当时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和他的同学们每天上学进门就向一块匾和一幅画上的鹿行礼。第一拜孔子,第二拜先生。鲁迅的先生非常严厉,也很有学问。当小鲁迅跨入三味书屋的大门,他将不能常常在百草园里玩耍,“只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无言,终于到七言。”

  《朝花夕拾》里我最喜欢这篇文章,鲁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回想起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还有那些成长中的压力和收获。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4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有趣,孩子上语文辅导课时,我旁听。正巧老师讲的就是这本书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老师很生动形象地讲述着,激起了读这本书的兴致。索性这个月就看它了。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又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文章通过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

  读着读着,我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小时候,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逼得小伙伴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5

  初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唇齿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亦如这本《朝花夕拾》,我感受到的是信念的力量。

  朝花夕拾中,写鲁迅先生年少时发生的一些故事,如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的事,父亲生病就医时……但细读下来并不是只有故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想透过故事来揭露社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大众清醒。

  站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去看战争年代的鲁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觉得这本书满含着无奈。一场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却有些人醒了,他希望让周围的人能清醒,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围的人却无法喊醒,鲁迅无疑是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们清醒,但这却收效甚微。

  即使是这样,鲁迅先生也不愿意放弃,从《朝花夕拾》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信念,一种坚信,坚信着中国能够站起来的信念。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身上有看到信念吗?有的人是有的,但大多数人身上是没有的,你没有自己坚信的东西,没有指路标,那必然会迷路,《朝花夕拾》中传递的信念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人能从中参悟出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人在信念的光辉下不断前行。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6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讲了童年的鲁迅与长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鲁迅对长妈妈态度也是时常变化的。

  长妈妈地位低下,不受关注,没有一个人记住她的名字。但也渴望能被重视,哪怕只是一个孩子。她没有文化,甚至可以说她很愚昧无知,种种行为也能看出她的粗俗。但她对生活有美好的`愿望,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最美好的愿望——让他,让鲁迅和所有人都有好运,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她对孩子的一种爱,也是从内到外散发出来了。当所有人不理鲁迅想买《山海经》的这种小小愿望时,连《山海经》名字都读不准的长妈妈,却把书递到我的前面……这是一多好的人呀!虽然她愚昧,迷信,饶舌多事,粗俗,却掩盖不住她的爱孩子,她的善良与她的淳朴。

  我想起来在我们身边的一群人,他们因一些小事瞻前顾后,我们也常因他们的絮絮叨叨而心烦意乱。但当我们再想起他们的种种行为的时候,也许就品味到了浓浓的亲情之爱。他们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也许不长,那么,就在现在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并珍惜属于我们与他们的时光。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7

  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

  从《朝花夕拾》中,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个坚定的影子!总而言之鲁迅其实是在众多的作家群中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人,骂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这就是鲁迅一个大胆的作家!《朝花夕拾》读书笔记700字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8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8.《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9

  人的喜恶远没有动物那么简单。但却又很简单。看到可爱就可以喜欢鼠,至于是不是破坏什么东西只要不是自己的可能都没有关系。因为杀害了自己喜欢的鼠当然要讨厌猫。可是就连最后发现不是猫杀害的也转变不了自己的'看法了。喜欢很简单,讨厌也很简单。但是转化大概要有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10

  这周末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了解到了大文豪鲁迅的童年。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他自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事,用语言真情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不是很好,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他并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画卷,封建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迫。

  书中不仅有这些,同样也有只属于孩子们的童年快乐。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就是百草园了,在这里,他可以掘土抓虫、采花玩耍,他可以捉蚯蚓、戏蛐蛐,也听着恐怖而又神秘的“赤练蛇”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姥姥家的快乐生活,我也会像鲁迅一样,挖土、捉蚯蚓,玩一切自认为好玩的游戏,而童年的快乐生活过的就是这么快,转瞬即逝,只留下回忆的背影,像电影一样,只有一幕幕的回放。或许鲁迅也端坐在桌前,凝神回忆童年,动笔写下了这《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中的故事,都是鲁迅的回忆,回忆那儿时的美好,回忆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不管记忆如何,那都是过去的.纯真、单纯时期所经历的事。越是经历沉淀、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回忆。虽然回忆美好,但不可能重新经历,生活还是要继续,时间还在无情的前进,或许一段美好回忆,就是对现在忙碌自己的一点慰藉吧。

  鲁迅写《朝花夕拾》,我觉得不仅是对封建的多个方面的抨击、不满、指责,也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点安慰和过去美好的留存。

  翻翻《朝花夕拾》,你会感慨良多,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11

  偶然收到一条朋友的短信,才发现已许久没有联系,突如其来的关心让人觉得温暖。

  不自觉地想起初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离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长,却依然清晰无比,甚至是每个细节。很早就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绘了许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经历。当读到《范爱农》中的一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书上踌躇满志的鲁迅,原来也像我一样,在那个纠结的年龄里,对范爱农又爱又厌,正如我们那年为一颗糖而与好朋友争吵,继而又在好友安慰中与她深深拥抱。“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这些字句映入眼帘,我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小时候也许就是这样吧,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么都会触动我们甜甜的.笑。或许每个人都在回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吧。即使是曾经的不开心,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仿佛当下的生活永远比不上过往的岁月。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过去。正如黄磊说,“你在某个午后看见一位老人,很老很老,阳光下,坐在街角。你哪能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哪能知道他的一生。”

  《朝花夕拾》或许不仅是鲁迅写给读者看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可读着读着,又觉得它不仅指引我们体会鲁迅,更让我们回味自己。于是本不该是朝花夕拾的年纪,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12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想必鲁迅先生从未考虑过,在未来的时日自己会成为近乎图腾一类的存在吧。就算是学校里最不学无术的学生,一定也是知晓鲁迅先生大名的。细想起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最初认知,恐怕就是课本里那少年闰土口中的“迅哥儿”了。真要数起来,中小学课本里还曾见识与体会过不少次鲁迅先生的笔力,不少内容或许现在才能读懂些许罢,亦或是现在都未曾明了的。不过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未主动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想来一定是年少的时候觉得晦涩难懂,不如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来得让人心情愉悦。所以从小时候起,我想我对鲁迅先生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的,仅仅只知道那是一代伟人,一位优秀的执笔者,于我这样的凡俗而言,难以企及。不过我想也不仅仅是我自己抱着这样畏怯的态度,随着年岁渐长,也逐渐了解到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众多探讨,随之对于鲁迅先的认知也有了些许新的东西,不过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的构建很快也在完成了初步的工程后停止了,或许是觉得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去理解和感受这位有特别的胡子造型的前辈的事迹和精神了吧。

  在投票时其实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花夕拾》,想来是因为对于这本散文集的印象还是语文课本上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来一点特别的记忆都搜寻不到,故此推想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吧。看到《朝花夕拾》的目录时,发现竟然还有多篇都是学过的,顿时觉得更加乏味,除了可以快一点结束所谓的读书活动外都提不起半点和文学文字打交道的欲望。带着消极怠工的态度,我正式意义上的踏上了重新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道路。

  其实对于内容背后所投射的深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众多的鲁迅先生作品研究报告和争得热火朝天的探讨剧透了个遍。是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封建时期,还是那个腐朽的政府,还是那么愚昧的中国人,还是那些有毒的传统礼教,还是那些牺牲在挣扎过程中的不幸的先行者。所以真正吸引我的,让我觉得十分有趣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招牌文笔,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韵道,戏谑地说便是粗略读过几行黑字,便能让人点头,“可以,这很鲁迅。”突然想到先前一位教授所说的“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作家”,顿时噫吁嚱为何以前不曾简单地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字,而非要去强求那血腥惨痛的社会问题,每每忆起,都是被“请谈谈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所支配的恐惧。当然“鲁迅”就像是一个标签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似乎不谈作品的意义就不像是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免不了俗也就在文后谈一点罢。

  就《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来说,其实不少篇都有指名道姓地抨击,并非都是用各种隐晦的比喻,比如《狗猫鼠》里写的“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亦有《二十四孝图》里的“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此类语句,其实到谈不上有多犀利,顶多是在当时言论自由的代价比较低时能这么说几句罢,不过到底还是触到了痛处,所以我斗胆把这类语句算作“鲁迅式笔调”最简单的一种表现。进阶一些的则是十足的隐喻,如“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这是《狗猫鼠》中的一句话,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这类隐喻的表达,而这一类的表述则是鲁迅先生最常用的用来表达主要思想的途径,当然也是后世语文问答题的出题重点。而在一些没有那么尖锐内涵的语句上,有一些更让人觉得有味道的表述,比如《藤野先生》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亦有《五猖会》中的一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不少看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语段,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些繁琐的记叙,有时甚至有流水账的意味,其实正是这些散碎的文字,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比较独特的阅读体验,冰冷的流畅,整体的.自然,就像是面对面的娓娓道来,似乎当初那个执笔墨济天下的长褂身影就在你的眼前将这些肺腑之言和心痛之血一遍遍压制和收敛,最后诉诸到了白纸之上。我想好的作品,定是在一读到它的时候便能忆起作者的形象吧。抛却这些沉重地不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其实有不少幽默风趣的地方,可谓脑洞大开,十分新奇,更准确地说,就像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想这大概也和不同于他一直以来被塑造的形象所带来的差异感有关罢。“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在整篇冰冷的基调中,有诸如此类的诙谐的表达,而且似乎还是很认真地表述,而这种“鲁迅式幽默”,也正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亮点和看点,这着实让我惊喜。

  我似有看到部分人认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终究是远去了,他的文章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并不如往日了,更有人质疑鲁迅先生是否过誉。其实就鲁迅先生执笔的本意和结果来看,他并不是解决那时候衰败的中国所具有的问题的人,但他却是为数不多的唤醒沉睡的人们去审视问题的人。他的影响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上,为什么他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不同一般的体验,那是因为他所看到的问题,他所经历的一些旧事,时至今日任然是存在的,值得去思索的。他以笔代刀,剖析了人的黑暗面,由人而成的社会的破败点,以及社会所存在的时代的缺陷,他将“病历”以文墨装饰和记录,留给了不论当时还是往后的寻求“病因”的人们。他在时间上游发出的“呐喊”,在黑暗的年代所看到的“彷徨”,都将给后人以警醒,他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如今的人们再一次遇上这样的问题时,仍然会回想起他所带来的一切。“朝花夕拾”,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如此,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篇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显得趣味盎然。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现了两个情绪,一是百草园的景物,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书屋里教条、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我喜欢对百草远的描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百草园都有无穷的乐趣。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 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 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 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02-18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5-15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3-14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精选)07-05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03-01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1-25

[经典]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2-23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1-25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02-17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