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4-04-12 07:13: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三国演义》有感1

  我读了《三国演义》后,其中《草船借箭》一篇让我印象深刻。

  这一篇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命令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来。而诸葛亮不慌不忙地借来小船,船上扎的草人到曹营去借箭,曹操以为有埋伏,就让人放箭,这正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了,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十万支箭筹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习中遇到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要虚心向他学习,不能像周瑜那样嫉妒别人;要认真学习知识,遇到困难才能想到办法,要像诸葛亮那样动脑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读《三国演义》有感2

  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书中主要讲述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最后三国归魏,从此天下太平的故事。

  书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真勇敢啊!攻打樊城时,关羽被毒箭射中右臂,毒已渗入骨头。将士们找来名医华佗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呀!”用尖刀刮骨头一定疼痛难忍,而且当时没有麻醉,可关羽居然还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难怪连神医华佗都赞叹道:“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也。”想想自己,平时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畏缩,甚至痛哭流泪。有一次,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割破了手指,鲜血顿时流了出来。虽然血没关羽流的多,但恐惧加上疼痛,我哗哗大哭,眼泪和鼻涕流了一脸,邻居的小朋友们都笑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伤了一点点皮肉就嚎啕大哭,以后怎么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呢?再说和关羽刮骨疗毒相比,我这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读完了《三国演义》,书中的精彩动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大开眼界,我不仅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3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读《三国演义》有感4

  要说我最喜欢的小说,那就得数《三国演义》了。俗话说:真三国,假西游。我当然得了解一下历史哦!

  以前,我叫爸妈给我买《三国演义》时,爸妈说:“《三国演义是文言文你读得懂吗?”我说:“读得懂!”爸妈说:“你还是把《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国演义》片段读了吧!”于是我哭了一场,我边哭边想:怎么样才能让爸妈给我买《三国演义》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有了个主意。我把《上下五千年》中《三国演义》片段——五丈原诸葛亮读完后,我问妈妈:“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妈妈说:“不知道!”我说:“诸葛亮是病死的!”妈妈说:“你怎么知道的?”我回答道:“我看《三国演义》的片段呀!”妈妈一定在想既然他读得懂,就给他买吧!于是当天就给我买了《三国演义》。因为《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国演义》片段是白话,所以我读得懂,而整篇《三国演义》是文言文,所以我只能一知半解地读。

  因为我每次都把自己当主人翁,所以每一位蜀将死了我都会哭一场。而我读到降孙皓三分归一时,我又气愤不已,因为刘禅这个昏君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还重用奸臣黄皓,直接导致蜀国的灭亡。可怜刘备十年才统一四川,而国家又断送在儿子手里。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读书的乐趣真大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5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纷起。我也随文韬武略、奸诈的曹操、胸怀大志的孙权和刘备进入了那个时代,进入了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勇猛善战的关云长;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却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世界里。

  全书文词并茂,把一个个传奇故事描绘的惟妙惟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赤壁大战……

  其中我最敬佩关羽,因为他英勇善战,而且非常讲义气,虽然曹操对关羽十分器重,但他还是过五关,斩六将,不惧生命危险去寻找刘备。赤壁大战之时,关羽也不忘当年曹操对他的情谊,心中不忍,便让去曹操一条道路……读到这儿,我不禁感叹:“关羽如此义气,为人如此仗义,真是一代豪杰呀!”关羽不但讲义气,他还十分坚忍不拔:华佗帮关羽刮骨疗毒之时,关羽笑道:“我视死如归,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关羽一边与马良下棋,一边伸臂让华佗治疗,华佗用刀割开皮肉,刮得肉沙沙有声,众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自若。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吃不了苦,一有挫折便抵挡不住,缺的也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所以,我们要学习关羽的这种精神,学习关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曹操,他是真君子、伟丈夫、大英雄,还是伪君子、窃国贼、大奸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曹操。”我觉得曹操的智慧、胆量、武艺、求贤若渴的.各种才能的确令人赞扬,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曹操,在作者眼中却是一个奸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不仅如此,他还篡汉,民间最不满意的就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奸诈了,所以说老百姓都讨厌曹操。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统治者的残暴与丑恶,我还看到了动乱时代的人民的痛苦和对太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我想: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环境,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读《三国演义》有感6

  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如果要选择一部读者多、人们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国演义》了。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由文人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历史演义,是所有作品中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并且,它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聪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刘备,英武的赵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鲁肃等等,都

  给人极深的印象。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刘备虽然出身贫贱,但身为汉室宗亲,力图复兴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却用兵擅权,最终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这一观念并非罗贯中的独创,而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罗贯中不过是通过《三国演义》把他空前强化了,使它随小说一起深入人心。

  同时,在读这本书后,我常常问朋友、问亲人、问自己,《三国演义》中谁是好人?

  姐姐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我说,不见的。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就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见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的。可刘备在一旁冷冷地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曹操一听,抱着自己的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7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经典的名著,我读了后,深有感受是我受益匪浅。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晋初。主要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关张三人起兵镇压。后来董卓专政,曹操伐董,成功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赤壁之战曹操打败,之后因吴国杀了关羽和张飞,刘备报仇未成功死于白帝城。诸葛亮在此之后八出祁山,却死在营中。后主刘禅被擒,司马氏统一了天下。

  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好汉让我佩服。赵云便是一个忠实的.英雄,单骑救主显出他的勇猛以及忠心为主,定计取桂阳可以看出他的智慧。再比如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典力,对兄弟,对主公,对刘备真是赤胆忠心。还有许褚,在曹操被追杀时保护曹操,真乃肝胆相照。郭嘉、诸葛亮、庞统的智谋让我折服,典韦、张飞、太史慈的勇猛另我敬佩。都令我深有感受。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受:我们为人应该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不应该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嫉妒贤才,那样终究没有好报。我们还应该像鲁肃那样爱与人交往,广结好友,这样才不会引来祸患,毕竟“祸患”常积于微乎。我们再行事方面也应该小心谨慎,不要惊慌失措,轻易行事。要不然会想马谡一样大意失街亭。在平常,我们应该履行做人之道,这样为人处事才会更进一步。

  《三国演义》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样,读完《三国演义》这一回,让我了解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也见识了诸葛亮军纪的严明。

  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镇守街亭。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被魏国大将张郃断绝了水源,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军没有了落脚点,把整个蜀国摆在了危险之中。马谡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弟子,诸葛亮跟他感情非常深。但是为了严明军纪,尽管有许多人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依然忍痛挥泪斩了马谡,自己也上表连降三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严明纪律,才有战无不胜的可能。我们常说军令大如山,对一个军队来说,不仅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要靠严明的纪律。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谁违反了纪律就要受到惩罚。正是因为诸葛亮军纪严明,才让他带着本不是很强大的蜀国军队六出祁山,不断杀得曹军落花流水。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加强纪律的重要性。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有了严明的革命纪律,才有了将士们哪怕冷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有了邱少云哪怕烈火焚身,也仍然岿然不动,直至付出年轻的生命;才有了狼牙山五壮士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斗,慷慨赴死,也才有了我们解放军最后的胜利。

  一支军队要军纪严明,任何一个集体也一样。一个班级要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也要自律起来,没有纪律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自律的学生成绩会慢慢落后。所以我们要严明纪律,从我做起,遵守纪律。

读《三国演义》有感9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有感于怀。

  从公元220年——280年的60年时间里,魏、蜀、吴三大强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字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以前我也不喜欢他,但后来我知道了,他贼眉鼠眼是因为他的疑心太重,如果他疑心不重他可能在很早就被杀了。

  三国中,最可惜的是昭烈帝刘备,他的手下有当时除吕布之外最强的三个战士:关羽、张飞、赵云和最好的谋士,但他还是得不了天下。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在一年级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去看书。我翻遍了无数本书,都没有我喜爱看的书,忽然我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本《三国演义》,原来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啊!

  我好奇地看了看,里面的英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是,我对书产下了不解之缘,一有空的时候,我就捧起书看了起来,里面的英雄人物不时地在我面前飞来飞去。我就连做梦的时候也梦到自己是融入在里面的一名大将,在里面,我竟要比曹操奸诈又要比诸葛亮聪明的角色。自从我读过这本书以后,它对我的启发很大。比如在老师面前我要做聪明智慧的`诸葛亮,在同学面前我要做有义气的关羽,在父母面前我要做孝顺的徐庶,在比我小的小朋友面前我要做爱护民众的刘备。

  书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必须读更多的书才能改变现实命运。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小说。今天我看了它,颇有感受。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雨后彩虹”之妙,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凡闻之奇者,文前必有声,文后必有余势。”本是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反弄出吕布杀董卓;本是董承歃血为盟敌曹操,反弄出曹操诛董承;本是孔明三气周瑜,反弄出孔明哭周瑜;本是孔明擒孟获以定后方,反弄出孔明七释孟获……这些波澜起伏的情节使这历史小说变得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更是别具一格。胸怀大志的刘备,智勇双全的孔明。鬼计多端的曹操,憨厚老实的鲁肃……个个都有血有肉。然而,给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那盖世奇才——孔明。

  孔明才华横溢,空城计、借东风、智算华荣……无一不体现出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孔明深知周瑜是嫉妒自己的才干,以造箭这件事来刁难自己。可孔明却立下了军令状——答应周瑜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孔明请鲁肃借自己20只草船。草船上盖着青布幔子,每艘上放有草把子。到第三天四更时,利用曹操多疑、江面上有大雾,他决不会出兵,只会放箭的特点,从而成功地“借”到了十几万枝箭。天亮返回时船顺风顺水,撤退快。孔明终于使周瑜的阴谋没有得逞。

  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是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的.。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教我们等差数列求和,它的

  项数共有几项是一个关键。这回,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是:1+3+5+7+……+45+47+49。我顿时傻了眼。前几题的公差全是1,最后一个数是几就有几项,可这回公差是2,总不能一个一个去数吧?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那该死的思路也还是出不来。突然,我猛地发现3-1=2,2中有一个公差2,1+1=2,三是第2项;5-1=4,4中有两个公差2,1+2=3,5是第3项……以此类推,那么49-1=48,48中有24个公差2,24+1=25,那就有25项。我算出了项数,心中像乐开了花一样,高兴极了。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每一章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使人不断的进步,使人明白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自身的素养。

  为了拓展自己的阅读量,也为了做好新学期学习的准备,利用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书中刻画的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故事中我也学会了不少人生道理。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中国期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书中给我们展现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及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书中刻画了宽宏大量的刘备,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忠厚的鲁肃……还有火烧新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亘古闻名的伟大战役和军事谋略!这些人物事迹和历史典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众多三国人物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忠义之神——关公。他为应主公刘备之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远千里护送嫂夫人。他为报曹操器重之恩,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伤面不改色,气不喘,不叫一声痛。斩颜良,诛文丑,坐跨赤兔宝马,为国家征战沙场……这一切令无数英雄尽折腰。

  他的忠义勇敢鼓舞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英烈。抗战时期涌现的保家卫国的先烈们勇敢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抛头颅,撒热血,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当家做主个个都是英勇无比。还有现代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解放军和武警们也是当代的关羽,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保护了多数战友,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卫了祖国的繁荣稳定。

  无数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我,也使我渐渐地在心中给自己加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要像刘备一样心胸开阔,做事要像诸葛亮一样顾全大局,学习张飞的勇敢,关羽的诚信,使自己不断进步,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全书采用曲折的故事情节,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情感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集团则不乏揭露鞭打。对作者的这一倾向,我们应有辩证的认识,要注意历史与演义小说的区别。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那肯定就是——“巧借东风烧赤壁”了。

  赤壁之站的精彩不在于战斗本身,而在于战前交战双方的精彩较量。曹操先是让部下诈降,东吴将计就计,先以苦肉计让黄盖取信于曹操,又让庞统以连环计说服曹操把大船连成一片,以便实施火攻,而曹操亦通过观察风向,自信地排除了东吴实施火攻的'可能性,这些描写都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精彩,并且进一步把故事焦点集中在可以决定胜负的诸葛亮借东风上,极大的突出了诸葛亮近于天人的神异本领,让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活。

  当然,《三国演义》也有稍显不当之处,如鲁迅对这本书就有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在阅读名著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滚滚长江东流,浪淘尽英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青山依旧在,夕阳几次红。河边的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了岁月的变迁。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许多事为笑点酬。”每当这个《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就会想起四大名作之一的——《三国演义》。

  奸诈的曹操,仁慈的刘备,小心眼的周瑜,谨慎的孔明,勇敢的张飞,还有狄咸的昏庸。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其中,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文笔干练,足智多谋,这让周瑜非常嫉妒。于是对诸葛亮说:“水上作战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三天造不出十万箭,完不成就严惩。”但是诸葛亮没有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一个雾蒙蒙的早晨,我向曹操借了十几万支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诸葛亮因误用马谡而失去了战略要地——亭,魏将军司马懿乘势率领十五万大军涌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将领,只有一群文官,率领的五千大军有一半去运粮草,城里只剩下两千五百兵。当他们听到司马懿的军队来了的消息时,他们惊慌失措,向前看去。只有诸葛亮很冷静。他爬上城楼观看后,对众大臣说:“不要慌,我可以用一点策略要求司马懿撤军。”后来诸葛亮叫人把旗子都藏起来,士兵们站着不动。如果有人私自出去,弄出很大的响声,立即斩首。他们还告诉士兵们打开四扇门,并派20名士兵装扮成人,清扫每扇门上方的街道。诸葛亮套上鹤,戴上高高的黑丝绶带围巾,领着两个小男生,拿来一架钢琴,在城内敌楼前的栏杆上坐下,慢慢地弹着钢琴。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使他认为城中有埋伏,于是撤军。可见诸葛亮是多么聪明的利用敌人的性格去战斗!

  其次,我喜欢关羽。

  关羽,字云长。他勇敢足智多谋,技术惊人。“独骑千里”、“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都显示了关羽的勇敢。关羽的忠义惊天动地,泣鬼神。“身在,身在汉”的说法由来已久。书中记载:“曹操喜爱云长的武功才能,想为己所用,所以待之甚厚。”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赢得关羽的心。后来有人叹了一句诗:“奸若蹉跎,虚礼相待。你知关羽不降曹?”关羽的气息惊心动魄。“刮骨疗伤”的'非凡精神代代相传。书上说:“华佗用刀刮骨头,他知道声音。账户上的人都黯然失色。关公喝酒吃肉,说话下棋,没有痛苦。”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苦而不露脸的真实数字却是凤毛麟角。

  三国演义里,虽然有英雄的人,但也有奸诈的人。曹操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被称为叛徒,但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和刘备谈英雄时,他说:“当今世界,只有你和我两个英雄。”刘备吓得把筷子掉在地上,假装怕雷,蒙混过关。他统一魏,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的所有策略都可以统一整个世界。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之战中,他失去了蔡郅、张赟这样的好将军,只是因为周瑜的小计划,这也导致了他们缺乏水军的好将军,没有看穿庞统提供的一系列策略。结果他被打败了,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有风格,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三国演义》值得一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读完《三国演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智谋破敌振军威,诸葛亮这份运筹帷幄的睿智,让我赞叹。在跟随刘备出山之后,诸葛亮在博望坡利用地形和火攻战术,仅用三千军士就击破夏侯惇等人率领的十万大军,立下了初出茅庐的第一功。而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他更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战前,他先用激将法激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坚定了东吴与蜀汉结盟的决心。随后,诸葛亮又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观测天象后在大雾天气将草船开往敌营,不费吹灰之力就从曹丞相那里“借”走了战前急需的十万枝箭,令人拍案叫绝,还有战时黄盖受刑苦肉计、庞统巧授连环计、借东风、纵火攻,一切都在孔明的掌控之中。而在汉中,他又用疑兵之计吓退曹操,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国忠君存大义,诸葛亮这份家国情怀的赤诚,使我震撼。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即使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他依然选择以磅礴气势舌战群儒;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当主公病危,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若其不才,诸葛亮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贪图这荣华富贵,而是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孔明“安居平五路”,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的计谋得逞。在之后九年中,他更是呕心沥血,“愿以只手将天补”。先是以德服人,七擒孟获,是南方民心归顺,接着武侯决定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只可惜收效甚微。而那两篇《出师表》,正如白居易所言:“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是他最后发挥余热的地方。他命令军士雕刻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大小、神态的木人,魏军前来追赶时,便将其推出,果真将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跑出了五十里地,还惊疑不定地问部下:“我有头否?”,留下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美誉。

  身未升腾思退步,诸葛亮这份淡薄名利的澄澈,令我钦佩。在他跟随刘备出山时,还特意叮嘱弟弟诸葛均好好耕地,“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而多年以后,在他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对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毫不看重,只希望子孙能自食其力,囿于农桑,甚至是下葬时也只是一口薄棺,一身素衣,没有其他的配葬物。古今中外,像诸葛亮这样淡泊名利的.人还有许多: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袁隆平敢创新淡名利,胸怀国家粮食安全;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元素后,坚持放弃专利,并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要做到清心寡欲,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深远的境界,才能真正达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在《三国演义》中,他羽扇纶巾,谈笑间,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诸葛亮,一个忠贞不渝、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精选)读《三国演义》有感11-21

读《三国演义》有感06-27

(经典)读《三国演义》有感10-27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6

(荐)读《三国演义》有感08-18

[精品]读《三国演义》有感08-19

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08-04

读《三国演义》有感【荐】08-05

读《三国演义》有感【合集】08-06

(优)读《三国演义》有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