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10-29 08:53: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选(8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选(8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兄弟的离世让他难过,但人总要愈伤,他到了瓦尔登湖畔,在碧水苍山的环绕中,在悲痛之余,开始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

  那时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讽他,说他离经叛道,不识时务,但他不为所动,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举,早已为他指明了方向。

  在瓦尔登湖的日子,他穷尽自然,返璞归真,而思想的深度却愈发向纵深发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却始终不忘人群,人权思想之木傲然生长,他远离城市,却挂念城市,环境保护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复一日的朴素生活中,他从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也终于实现了蚌育珍珠的过程。终于,历史的.判官笔是公正的,在那时人眼中卢梭所谓的“离经叛道”,终在时间的淘洗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瓦尔登湖》的出版,超验主义不断转化为切实的社会制度。就算总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止前进。忆往昔,回首今朝,时代飞速的发展把每个人的时间打散撞碎,走出机械式的日复一日,当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尔登湖”一般的宁静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纵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当下,我们也总要让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间,站在以往时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看到的,也应该是更大的世界,更广阔的天空。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昨天那本书跑到哪儿去了?”我一边嘀咕着,一边像只小狗一样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书中寻找那独特的芳香。 啊,在这儿!漆黑的书脊,闪闪发亮的四个字《群星闪耀》。它像极了夜空的一颗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像一个饿了许久的人看见大餐一样,不由自主地跳进了书的海洋。

  我一会儿和拜占庭皇帝一同守护城墙;一会儿与亨德尔见证奇迹的发生;一会儿跟斯科特上校一起去往神秘的.南极;一会儿又痛心地看着在决定命运的一分钟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无可奈何地看着格鲁西率领着将士们慢慢远去……

  在家里,我沉浸在《瓦尔登湖》,流连忘返。书房看,餐桌看,就连上厕所也在看。瓦尔登湖的叮咚流水声;梭罗的咔咔造房声;周围松鼠、百灵的歌唱声就像一支变幻莫测的曲子;湖面碧波荡漾,周围尽是参天大树,梭罗的精致房屋美不胜收……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瓦尔登湖,脚麻得犹如蚁啮却浑然不觉,只知阵阵书香扑鼻,全然不知身处“乌烟瘴气”的厕所。 “啪”,门被拧开。妈妈一脸的不悦:“又这样!”双目喷火,似乎又是一场暴雨。“这是最后一次,绝没有下次。”我赶紧乖巧的保证。其实,我的心里却盘算着下次怎么逃过妈妈鹰一样的眼睛。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书海深处。争读,争读,惹得妈妈愤怒。

瓦尔登湖读后感3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己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己,靠智慧和双手生活,因此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己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起谈论些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文明,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我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仅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读后感5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

  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6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讲述他两年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想。

  初看《瓦尔登湖》会有些意外,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像其他田园类散文那般好读。作者深邃的思想如瓦尔登湖清澈的湖水,随四季的变换而不断颤动,产生不同的回路波纹。很难说究竟是农园生活触动了梭罗,还是他本就在天性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瓦尔登湖相对静谧的环境只是给了他一个尽情阐述的机会。

  翻开书,沿着这些思想荡漾的波纹,可以感受到19世纪哲人的辩思,但作为一本名著它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此。对淳朴生活的崇尚,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是人类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只是难有人写的如他这般意义深远。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真理是最深层次的快乐,这大概也是梭罗想向世人传达的心声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梭罗的独居发生在这样的年代更有了一层时代意义。如今的.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概念,一部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他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境学方面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眼光。对人的关怀也是他书中一个深刻的主题。梭罗的文章给深受物欲之苦的人指出一条超验主义的光明之路。

瓦尔登湖读后感7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带给了我看世界的一个新的角度。后来的我开始留意自然,在自然里找到了最纯洁美好的乐趣。

  梭罗的归隐跟陶渊明不同,跟我国古代的多数名人逸士不同。并非因为厌恶官场,也不是出于对污浊世事的失望才选择隐居湖畔。他的`归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罗。

  他独身于林间,每日与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的意义。他曾考上过哈佛大学,曾开过铅笔厂。可是已经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仅仅是想要体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只要活着,就生存在体验的海洋,无以逃遁。

  当你习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你会很留意身边的小事,仔细观察,而不是觉得只有声色的盛宴才能带给你欢愉。“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侧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为寂寞。这样一来,反而觉得社交生活逃过与拥挤了。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已经缺乏敬意了。”

  我想象着,每日与大海为伴,听潮涨潮落,看云起云归,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8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有感11-28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09-03

[经典]瓦尔登湖读后感08-23

瓦尔登湖读后感01-07

《瓦尔登湖》读后感01-22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7-02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门】07-02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