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时间:2023-09-17 12:46: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四世同堂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1

  《四世同堂》这本书,据书上写,这是老舍写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它讲述的是革命时期日本鬼子闯入北平,小羊圈人原来正常的生活,被搞得不像样子。

  对于这个变化,小羊圈里的各家人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从军的从军,反抗的反抗,毫无变化的毫无变化,甚至还有人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高兴,成为日本人的走狗。让我最印象深刻、表现截然不同的二人分别是钱默吟先生和冠晓荷,先说钱默吟先生吧!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不但没有伤心,还因儿子的死是因为干掉了一车日本人而骄傲,当邻居冠晓荷把他儿子的死因告诉日本人,日本人派人来抓他时,他也没有一丝恐惧,反而昂首挺胸,被捕了后,他也一心只想着消灭侵入中国的日本人,被人救出后,他便开始对外界宣传反抗日本,并给那些反抗者出主意,这没有恐惧,没有害怕,一心把入侵者赶出中国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再说冠晓荷吧!在日本人侵入北平之前,倒也没什么事,日本人来了以后,他就一心帮助日本,全然不顾自己是个中国人,他相信,只要帮助日本就能获得利益,于是便无耻地出卖了钱默吟先生,得到了利益,便更加疯狂地帮助日本,弄得整个小羊圈乌烟瘴气,大家都讨厌他,可他却全然不顾。还和他老婆一起,和一些汉奸、日本人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最后他得了胃病,日本人怕传染,就把他埋进坑里,他却还一心以为,日本人能救他还要给日本人下跪,真是不可救药,令人鄙夷。

  老舍用他的神奇的笔,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反抗日本侵略者、毫无动摇的钱默吟先生、瑞全,阴险狡诈的冠晓荷、蓝东阳等,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场景的重现,让我们看到人们美好的一面,和人们丑陋的一面。真不愧为老舍写过最好的一本书啊!

四世同堂读后感2

  在爸爸妈妈的介绍下,我捧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我。

  《四世同堂》讲述的是在日军占领北平时那儿一户人家由兴旺转为衰落的故事。书中,当我看到“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和日本人一起剥削普通百姓的时候,心中不禁怒火中烧。而当我看到桐芳为了杀日本鬼子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是,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全书的最后,瑞宣的小女儿小妞子因为吃共和面,里面的砂子、谷壳儿卡在阑尾里而死亡,但与之同来的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但那时,大家怎么也开不起心来。战争带去人们太多太多了。

  合上书本,细细品味。这本书中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些像“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一样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生活得好,就想尽方法来折磨人,想尽方法来讨好日本人,为的只是表面上的“优质”生活,丝毫不为北平陷落而感到伤心,反而感到自己的好日子来了。但是在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是的。当今生活比以前当时好了很多,但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也声誉不错,又是奥运会、又是世博会,看起来光鲜无比,但是其实我们国家仍然还有很多十分不好的现象。就如我们国家比比皆是的贪官,食品问题,还有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就是说人们为一个受灾县捐款三千万,但最后受灾人民总共只收到了几百万。而剩下的几百万又到哪里去了呢?可想而知,这些钱应该到了那些上级贪官那儿了吧。那些人就眼睁睁的看着人民吃不好、喝不好,而自己在家里吃香喝辣、山珍海味。这些人就像书中的“大赤包”“胖菊子”蓝东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我希望我们国家能越来越好,减少那些不好的情况。

四世同堂读后感3

  初读《四世同堂》,我不禁为瑞宣的踌躇而满怀无奈,也曾为他有一腔爱国热情而被家庭拖累、被琐事缠身而感慨万千。

  现在重新审视瑞宣,虽然他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但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中庸之道,以忍为先”的思想像枷锁般束缚了他的身体。他爱国、正直,却想兼顾“大家”和“小家”,而变得优柔寡断。为了生存,在英国府找工作,却能昧着良心原谅自己,祖国大难之时,为了小家不赴国难,作为一个有良知有学问的中国人,说出了“除非你培我一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的话语,那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底线:不能报国但要保全自己的情操,不当汉奸,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让老三革命,自己照料家人。家庭观念充斥着他复杂的内心,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报国的良机,为了爷爷四世同堂的梦想继续传承而敷衍了压在这代青年身上国家兴亡的重担,被自己的良心谴责。

  然而,他敢于自我改变、自我救赎,在民族存亡的`动荡时期,钱先生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一系列行为,这个爱好和平,却甘心为国家、为真理和信仰献出生命的诗人,在瑞宣心中犹如旗帜标杆,振奋了他的心灵,让他又看到了胜利,燃起了希望。经历了太多世事沧桑,他鼓起勇气,配合老三做起了地下工作,让我又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瑞宣……

  老舍先生也借瑞宣的口说出了许多他想敬告世人的道理,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老舍先生对瑞宣的心理描写之细腻,也看出了作家在瑞宣身上倾注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了充实的、有血有肉的瑞宣。

四世同堂读后感4

  20xx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常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小儿女的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的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很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呃………英文版用的应该是vrigin这个词,译者直译回“处女”没毛病,但我总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更好一些…………

四世同堂读后感5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四世同堂读后感6

  冠家算是小羊圈里生活水平数一数二的家庭:家主冠晓荷有两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红过一时的名伶;使唤几个像样子的仆人;出入都乘人力车;在夏天安着搭凉席的棚子;有着小羊圈里唯一的电灯,一到晚上,就与结交的权贵们打几圈牌;有着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儿,她们经常在北海游玩。这么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当时的模范,应当人人效仿,只不过在这极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国最卑劣的几缕灵魂。

  在冠晓荷眼中,可以说,只有他的这个家,而没有他的这个国。在国家沦陷后,他仍只顾着享受这个家,甚至为了他的家而将国扔得远远的。

  冠晓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会这个官的好坏。为了这个官,他能在天安门前挤开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深鞠一躬;他能将爱国志士钱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监狱、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于在被日本人抄家后还坚持认为自己对日本人不薄,不会是日本人做的。论无聊及无耻,可能只有他的异性兄弟—祁瑞丰与蓝东阳可以与其比一比了。

  冠晓荷是聪明的,他能在太平时期结交一群元老将军与元帅,足以证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强。可惜他在与日本人交流的时候,浑身软软的没有一点骨头,也意识不到——他眼前坐着的这个人残害了他这个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像冠晓荷这种不知道有个国而只顾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来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为了家残害了不知多少为了国的人,在他抓捕钱默吟老先生的时候,他就注定不能被正直的爱国志士所原谅。

  所以从冠晓荷这个人物上我们应该得到些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还有一个国。其次,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坏黑白之分。最后,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骨头,也就是尊严。

四世同堂读后感7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欺负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背叛者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背叛者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背叛者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四世同堂读后感8

  早就仰慕《四世同堂》这本厚重大书的美名,只是因为几年前年纪太小,没有翻开这本书,而今天我有幸仔细阅读它,领略大师笔下塑造的世界。

  纸张在我手指下翻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祁老太爷,他“高身量,长脸,眼睛太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几句简短、朴素的词语,立刻在我心中构建出祁老太爷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同见到了自家的老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也可咀看出他的勇敢和童心。如;“日本鬼子又闹事了!哼!闹去吧!”说话口气很孩子气,就像十一二岁的孩子,而且还坚强、勇敢,绝不惧怕日本鬼子,对亲人关切、呵护,有时又非常严厉。

  下一位出现的是长孙媳妇,她如此能干,又尊敬长辈,从不忍心让祁老太爷生气,只好常常用善意的谎言应付老人的问题,她正是那个年代孝敬老人的`北平妇女的代表。

  一页页地翻过,大师老舍描绘的人物形象也缓缓地从我眼前掠过。

  钱先生一家是“葫芦”里的怪客,他们对别人看得起,又看不起,衣服永远赶不上潮流,想舍弃名利,放弃世俗去追求更高的一种境界。我感觉他就像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一样,饮诗作乐,与尘世隔绝。钱先生院子里有最美丽的花草树木,万里飘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读后感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门牌号是二号的李家,李四爷夫妇,他们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依然行侠仗义,对邻友的困难都给予援手,不管是亲友还是冤家,即使这样,李太太还责备他对别人帮助太少,这竞成为他帮助他人的一种督促,有时竞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真令人敬佩。

  虽然只读了三章,我已经对老舍先生的妙笔佩服不己,放下书本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仍活灵活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中。

四世同堂读后感9

  翻着《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国人。历史,似乎教会了我一点什么。

  瑞宣爱家,也爱国。当日本人入侵中国,瑞宣希望去战场,只是家庭和北平人爱和平的性格束缚着他,让他只能在家,照料着一家老小。他讨厌瑞丰所干的事,他也明白像瑞丰这样的人该受到教训,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让祁老人担心,不能让母亲操劳。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刘师傅,像程长顺,像陈野求。他们都让家中人活下去,尽管生活在太阳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锁链,把他们的手脚捆绑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们真的只能为不去战场找这样的理由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家、爱和平吗?

  我想,不是的,也许我们还缺少一些勇气。

  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家庭,我们没有勇气去流浪,我们没有勇气离开被统治的地方。我们可以忍气吞声,除非叫我们饿死。我们可以去当汉奸,首先得给我们饭吃。我们要生存。

  这,是不是一种懦弱?一种“爱家”的懦弱。

  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家庭去战斗;我们没有勇气,面对黑漆漆的枪筒;我们没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我恨日本人。我们没有勇气,因此只能拿爱家、爱和平当借口。

  若,我们可以放下家庭,去当一个战士,像钱先生那样,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少几天被统治?若,我们再多那么一些勇气,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

  如果我们多一点勇气,就像钱诗人那样,别人把他当疯子,他也不生气,就算流浪街头,也心甘情愿,中国,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时候该增长一些勇气了。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主人,过去的事,应当当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历史,未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人。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勇气。

四世同堂读后感10

  去年生日同学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过后,有点惭愧,才看了一部!开始看时,就想着到时候看完了能写篇读后感,就像初中还是高中那时候常写的读后感。此刻摆在自我的床头,却总有些原因,让你静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写写感受,看后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丰、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走着不一样的道路。

  记得当时看到瑞宣的一段独白时,自我就发了一个动态,与其说当时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说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写道:瑞宣认识他自我,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的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并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便的`掷在一滩臭水里。

  当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可是就像瑞宣认识了他自我一样,我仿佛也看到了自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够细心谨慎,也没多大的智慧与才气,从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长是什么?最怕问你擅长什么?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却总有那么一股劲,坚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我至少还能够改变点什么,我觉得,人就是要这样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连你都不觉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过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或许,就是因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个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个好的未来,此刻我的眼里,我们的眼里,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读后感11

  终于看完了,但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

  最初在语文资料上看到节选的部分,知道常二爷、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对小说也很感兴趣。我以为“四世同堂”只是讲那一家人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可当我开始读后,慢慢地,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在写一个家庭,这一切都不平凡,这展现的是中国在抗战时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缩影。

  小羊圈是个小胡同,住着好几户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丽很喜人。可偏偏生在战争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晓荷、蓝东阳、祁瑞丰等人,为了生活下去,选择当汉奸,把当时的侵略者当作爸爸,苟且偷生,最终还是遭到了报应。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钱默吟先生、刘师傅等人,不甘当亡国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励青年,为国家贡献着一点点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却总得不到安宁。老大天佑的自尽,二孙瑞丰的被杀,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临着恐怖的饥荒……

  小说的.结尾战争还在继续。我以为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毕竟这是人写出来的,应当给它些美好。但是这部小说并没有,遗失了十三段。看到作者太太和作者儿子描述出来的概括,真的好让人难过:钱先生被捕、小妞子饿死……

  看此书时,时而愤怒,时而难受,时而同情那个年代的人,时而想打死那些汉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个个鲜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认识的人。我知道他们的模样,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的抱负。我又想,要是我生在当时,我会怎么办?我能做些什么?

  历史永不可被遗忘。在这和平年代,我们更应当勿忘国耻,缅怀先烈。我想,这也是老舍先生写此书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12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中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复巢之下,岂有完卵。儿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无存。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13

  女儿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分别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结婚》《子夜》。这是他们的寒假作业中的一部分,要读这些作品。我闲来无事,就先读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国文坛的泰斗,上学的时候读过他的《白杨礼赞》《风景谈》,两篇散文感情酣畅淋漓,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他的长篇小说《子夜》,读了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对人物的讽刺太毒辣了,感觉不真实,也许是带着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恨,对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点过渡都没有。我放弃不读了,觉得难以理解,转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更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四世同堂》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语言动作神态都呼之欲出,就是从书本里走出来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爷胆小怕事,但要维护家长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软弱隐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这些形象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语言是地道的北京话,读起来饶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贩吆喝卖东西的话,邻里乡亲唠家常的话,文化人之间交流的话,都符合每一个人的身份,总之很真实很有趣。读完感觉出作者对这些生活在底层人的'同情。

  一个作家的写作语言太重要了,它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如果读了三页就读不下去的话,只能说作者和读者无缘了,就像我无法读矛盾的《子夜》一样,我与矛盾无缘了。可能读者与作者也是有某种联系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生活在贫穷中,我出生在农村,生活也贫穷,这种关联导致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是老舍对贫穷的描写,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资本家的事,离我的生活很远,所以读不下去,不过我还是感觉语言没有吸引力,题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觉得老舍比矛盾在语言上厉害多了,当然也许各具特色,没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读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读后感14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四世同堂读后感15

  在这一个假期中,我读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合上书本的那一瞬,觉得自己好像还置身于那充满了血腥风雨的北平,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

  《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惶恐与不安,接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弘扬了中华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运用其朴素而简单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场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与变态,激起了我们的同情与愤怒。在这一本书中,老舍先生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年过半百,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的祁老人;又被日本人还得家破人亡,想要报仇的钱老人;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而当了卖国贼的冠晓荷……这些许许多多的人,都带给我们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但是老舍先生始终让我们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中还重点描写的就是汉奸,在老舍的笔下他们的'行为不禁让人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又让人觉得无法痛快。比如冠晓荷,一直为日本人做事,甚至还被日本人称为良民,最终却被日本人活埋。比如大赤包,一直相信日本人,甚至被关在监狱中还幻想能够出去,然而最后却惨死在狱中。这些人的悲惨命运都让我们明白了日寇的残忍,在他们那血淋淋的屠刀下,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那一幕幕血腥的场景,让我们无法忘却。

  今天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族变强大了,它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报效祖国!

【四世同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04-10

《四世同堂》读后感02-19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02-12

四世同堂读后感02-25

《四世同堂》读后感通用09-05

(通用)《四世同堂》读后感09-22

(精)四世同堂读后感10-18

老舍《四世同堂》读后感12-19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品)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