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国学读后感

国学读后感

时间:2023-08-17 18:30: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国学经典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2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的知识面再不断扩展,不断的在接受新的知识,可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却一直在忽视,茶道起源于中国,而现在却流行于日本,韩国也在申请中秋节,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在过圣诞,过2.14,我并不反对洋节,但是在过洋节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要丢掉吗,你问问现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节,但对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计不多了吧。当然这好像与本书无关,但至少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知识是很缺乏的,是该补补的时候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现在图书市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了,题目吸引,而知识点也很多,每篇都很短,茶余饭后看上几篇,很是惬意,非常感谢《好书抢抢看》栏目!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3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是“国粹论”者,一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古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 ,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呢?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4

  放寒假后,妈妈说中央十套百家讲坛预告寒假将开播由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主讲的《三字经》节目,妈妈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国学经典,你先读读,等开播后,咱们再一起学。

  我读了一遍后,觉得读起来虽然琅琅上口,还是有一些不太明白。

  终于《三字经》开播了,遗憾的是,因为春节串亲,有两讲没听。听过的几讲中让我最感动的有:融四岁能让梨,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经过教授系列的.讲解,我才觉得真是很值得我去学习,我们平时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从不知礼让父母和他人,不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比起孔融和黄香真是太惭愧了。还有朱熹写“桃”字的故事,朱熹小时候练字,书写“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诗句时,不慎将“桃”字写错,父亲看了后写到:“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也”。朱熹看后自觉地把“桃”字重写了1000遍,正是他这种认真对待错误的态度使得朱熹成了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三字经》了,我希望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我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读一读《三字经》,吸取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精华,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材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5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6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期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此刻,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我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资料,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教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异常深刻,因为自我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我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明白了,一会就来。”之后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当啊!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7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9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0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经常谦虚地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1

  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你瞧,晋朝的周处,天性并不坏,但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风气的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暴、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周围的人见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后来他良心发现,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同学们,“善”就是让我们拥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话说汉朝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有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在我们的书本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对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比如: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与他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待人诚恳,心中有志,辅助他建立了蜀汉王朝;管仲和鲍叔牙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后人常用“管鲍之交”来称赞他俩的友谊。

  在颂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鼓励与启发,鞭策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努力发现真善美、学习真善美,践行真善美,让真善美伴随我成长,一路前行!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2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老子》作为国学的精粹,它像春风细雨丝丝入地,慢慢的渗透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无论是其宇宙论还是其人生观,无不放射着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满了一种彻察彻悟的大智慧,体现出人类从原始崇拜时代走入理性思考时代的文化提高。并且,正如多数中国古代圣贤一样,其思维的焦点在于人生。虽然老子对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运动变化规律都作了深刻的追问和解答,创造了独特并且自洽的形而上体系,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问题。他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强调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启发人们从“天道”体察“人道”,引导人们顺从规律而少犯错误。

  道,这一课告诉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能够用概念来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名称却不一样,同样叫做微妙。

  国学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是永不泯灭今后,今日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当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我感兴趣的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我走出迷茫,使自我的人生简便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以此为骄傲,也期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国学,必将世代相传!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3

  在我床头的书架上有一本《三字经》,那是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帮我买的。我经常会拿出来读一读,我知道《三字经》要朗朗呤诵和细细品读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正如《三字经》里所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段话告诉我们: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妥当的。如果幼年不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三字经》中这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我也印象特别深刻。这段话说的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当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尚且悔恨自己的年幼无知因而发奋补救。我们这些小孩子更应当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通过这段话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奋发图强,要不就真的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字经》中的经典还有好多好多,真是举不胜举。我每次读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贤的灵光下,受益匪浅。它真是我们一生中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这类的经典。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14

  一说到国学,也就是国家的基本学识吧!国家在概有行孝道,讲文明等等吧!遵守国法!讲道则尽责任!

  那我就出来说说行孝道吧!在我们九年级政治上学到,我们做为子女的应该要做到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了,我只是在学校宣传栏上略微看了一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儿子为了能治好母亲地眼睛需要鹿奶才可以治好,而亲自扮演鹿到鹿巢里面去挤奶给他母亲喝,这个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挤奶给母亲治病,这可是一个特大孝子。

  在法律上是每个人都要尽到责任的,不管事大还是事小,都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做得更好,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听广播时,讲的国学题目就是说:“我们不管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都要向完美看齐。”在这个上我触发感想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都是扮演着不同地角色地,而每一种角色都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做为子女的,孝敬父母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的完成这件事;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也是我们要去做的。

  我总结出了一些人生道理:我们做事不一定要求回报,做到完善就好再好不过了,要做一个大孝子,对父母首先要恭,接着要敬,然后要对朋友忠诚,以信服人,对长辈有恭有敬,对他们才有礼貌,要做一个诚实守信,遵法守法的一个初中生!

【国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国学读后感02-06

国学经典读后感02-15

经典国学读后感02-16

《国学经典》读后感04-02

《国学》读后感03-31

国学教学总结07-10

国学经典活动总结04-02

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04-01

国学经典读后感【热】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