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时间:2023-03-20 15:00: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母亲》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母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1

  读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后,使我热泪盈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突然,我好怀念自己的母亲,因为《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像是我一样那么可怜。我有一位深爱的母亲,但是她给我的关怀很少,很少。

  7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天下午,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外地打工5年的妈妈突然站在我眼前,心花怒放的我突然呆住了,并没有喊她妈妈,而是觉得很陌生。

  可记得这一位"母亲"?她飘散着长发是千万条悠悠贯穿的河川,她的背脊,虽老迈仍硬朗。是五岳、是阴山、是祁连、是……那宽大而慈爱的脸膛,是青藏连接云贵吧!她伸展的手臂,从东北的谷仓到长江的`沿岸,到珠江的三角洲,那一片无尽的沃土,是她温暖的双手。

  啊!母亲!您的胸膛隐藏着多少灿烂的血泪史,曾经你骄傲过、自豪过,也曾经,你黯然伤神过、愤怒过。在预后无限的岁月里,您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您也像是《怀念母亲》中,那位慈祥而温馨的妈妈。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做母亲?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

  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母亲您在我们心中是伟大。

  傍晚,我望眼欲穿着一最闪烁的星星。丰富多彩的夜空,变得更加宁静就像妈妈已经安心入睡了一样,依然怀念我的母亲。

读《母亲》有感2

  她是东方破晓时升起的旭日,她是浩瀚大海中腾跃的巨龙,她是万千世界中灿烂的红霞,她的名字叫“中国”,她的身份是“母亲”。

  《怀念母亲》有一股浓郁的“爱国、爱母”情怀,作者季羡林从小缺少母爱的关怀,在母亲弃养后,悲痛欲绝,悔恨不已。离开祖国母亲,到德国哥廷根留学后,在他浓郁的'想念中,增添了对祖国母亲的想念。

  从小到大,我离开母亲不超过一星期,更别提离开祖国了。小时候,我想去经济发达的美国,我想去热情似火的非洲,我想去浪漫的法国。可我忘了,我身处的中国,正是无数外国人所神往之地。这是每一个华人的骄傲!我的祖国母亲,他孕育了十四亿中华儿女,作为母亲,他无怨无悔,而我们在她的怀抱中,一点点长大,当你长大后,请记住,你脚下踩着的土地叫—中国!

  不用记住太多,只需要记得,她的名字叫“中国”,她的身份是“母亲”。

读《母亲》有感3

  母亲是崇高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羡林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十分伤心。后来,又去德国留学。他这下既怀念自己的母亲,又怀念祖国母亲。有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要回家,但一直没有回来。季羡林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说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是啊,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每一个家庭里,母爱都在无微不至的小事中体现出来。下雨了,母亲撑开了一把大伞;天凉了,母亲为我披上了保暖的外套。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母爱。

读《母亲》有感4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写过许多举世闻名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母亲这篇小说则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母亲》描叙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反帝国主义分子行动和人民的觉醒。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母亲》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巴威尔是反帝国的首领,他们经常散发传单和传阅进步的革命书籍,当巴威尔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时非常支持。在儿子的影响下,她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母亲》这本书我虽然看不透澈,但从对人物的刻画、人物语气和神态的描写以及周边环境的体会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状况,理解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他们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冒着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一不警惕就可能掉进陷阱,他们每天都在生死之间游动。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众人的幸福他们不惜牺牲自己······

  这本书十分感人,我很喜欢。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把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

读《母亲》有感5

  《母亲》一文让我最为之感动的情节是老牛强忍鞭打执意要水这一段。老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叫得凄厉,和着沙漠阴冷的酷风。这情景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顿时间,泪水在我眼眶里不住的滚动。相比之下,要是我被长鞭一抽,保准服从命令,可是老牛不是为自己讨水,而是为自己心爱的小牛讨水。只为了让小牛喝水而挨鞭打,值吗?但是,在母亲的眼里,就值得。

  在生活中,母亲是一个难以扮演的角色。为了儿女能吃饱,自己宁愿少吃一点;为了儿女能暖和,自己宁愿穿薄衣;为了儿女能读书,自己宁愿辛苦工作。母亲,走到哪里都是让人敬仰的角色。母亲,您的爱如含苞欲放的花蕾一点一滴地从生活的角度反反映出来。母爱这个阶梯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动物也一样,有着七彩般的母爱,有着领悟的.感情。这种连动物也懂的母子深情难道我们不懂吗?

  有首诗写得好:《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啊!小小的草儿怎么能报答得了春晖呢?补正如赤子之心不能报答母亲无私而永恒的爱吗?

读《母亲》有感6

  当我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季羡林读大二时,年近四十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国外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母亲,从未断过。这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我读完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与想要迎接养母亲是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这真的是出自深深爱母的情感呐!

  现在,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懂得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父母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在是从前的自己了,不是那个父母怀中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之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我父母。

读《母亲》有感7

  今天我在网上看书,无意中看到了《母亲的力量》这篇文章,就迫不急待的点击进入。

  这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小男孩叫大圆。每天早上,背着书包早早的就跑出家门,邻居的.阿姨问大园地妈妈;“你知道你孩子一定去上学吗?你还是自己去问他吧!”大圆的妈妈知道了他是去网吧上网,她走到大圆身边,她并没有骂大园,而是对他说他也喜欢上网。大圆鼓起勇气说;“妈妈,可以帮我买一台电脑吗”,他妈妈竟然答应了,但是妈妈有条件,以后不许去网吧要好好学习。过了几天,老师打电话告诉大园的妈妈,昨天晚上有五个同学翻墙去网吧被门卫给抓住了,其中就有他的儿子。大圆回到家里妈妈没有骂他,只说了一句,老师说有五个同学昨天翻墙去网吧,其中没有你吧?他儿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回想到,他去网吧妈妈没有骂她,还给他卖电脑,他犯了错他妈妈还是宽容对它,他觉得对不起他的妈妈。最后他的儿子以改正了他的坏毛病,认真的学习,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读了这篇作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力量是多深呀!自己的儿子有错还宽容对待,让它自己把坏毛病改掉。回想到我也爱上网,几次都被爸爸抓住,我从爸爸的眼神看出爸爸很生气,但他没有打我骂我。而是说了一句,小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不能上网。我要向大圆一样知错必改,把我的坏毛病改掉。我们一定不能母亲父亲的希望,在学习上生活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

读《母亲》有感8

  首先,要感谢学校有机会让我们接触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对老大的教育上,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格,进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我总觉得孩子其实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实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我脾气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所以特别讨厌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会经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对此很反感;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没有很多时间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没有耐心;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也没有从小陪着孩子读书,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读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实对于老大,我没少说她,但效果甚微,当时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时,就又恢复原样了。尽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具备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础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时进行,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觉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和老大一起为老二做榜样。

  首先,我需要从思想上先认识到,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却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种代价是很沉重的,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学生是别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辈子。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其次,我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变,以平和的心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时的跟孩子聊聊这几天她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给我们了巨大的惊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共读优美的语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辅导班,跟她一起学习。努力把孩子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读《母亲》有感9

  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心头为之一颤。《母亲的后悔》这篇文章讲诉了母亲家养了一只脏乱的老母鸡和一只芦花鸡,母亲每天都能在鸡窝里收到一个蛋。母亲以为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下的,所以对芦花鸡倍加疼爱。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算杀一只鸡来给高三的“我”吃,于是母亲毫不犹豫地杀了那只“不会下蛋”的脏乱的老母鸡,却发现老母鸡的肚子里有一串的蛋花,母亲流露出了后悔的神情。

  这就是以貌取人最终得到的结果,相貌自然重要,可在重视相貌的同时,能不能重视比相貌更重要的东西——品质。我仿佛看到那只脏乱的老母鸡在那个给芦花鸡的鸡窝里下了一只温热的`蛋。老母鸡是那么的默默无闻,那只善叫的芦花鸡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母亲认可。不管走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不要以貌取人,因为他们拥有比外表更美丽、更高尚的东西。

  读罢此文,我收获颇多。

读《母亲》有感10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读《母亲》有感11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读《母亲》有感12

  我已记不清曾读过多少篇充满善良、真情与爱的文章,记不清曾多少次为此而热泪盈眶。今天,我读了月儿写的《母亲·乞丐·我》这篇文章,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文中讲了月儿带着女儿下楼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乞丐向她来乞讨。瞬间,作者儿时的遭遇浮现在了她眼前:一位老乞丐来向她乞讨,月儿十分同情那位可怜的,年事已高的老乞丐,把她带回家,母亲和月儿都把她视为上宾,给她吃住。母亲还让那老乞丐睡在月儿的床上,盖上她的新小被。谁知那老乞丐却是一个老骗子!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教育月儿:帮人一把吧!她也有自己的难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帮人一把吧母亲的话常清晰地在月儿耳边回响。是啊,人活在世上,谁没有难处,谁没有波折!

  记得那年,四川汶川发生了七、八级大地震,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不顾自己的性命,废寝忘食地救人

  台风海葵来临,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树木折断,房屋倒塌,八十多名游客被困山区。田野、村庄成了汪洋。救援人员开着小艇艰难地拼搏,救出了被困的人们,帮人一把。母亲的话再次响起,月儿的`心软了,她让女儿把手中的酸奶、香肠、饼干都给了眼前这位老乞丐:好人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我那儿媳妇,哎。

  读到这里,我犹如万箭穿心,心中既痛又恨。那老乞丐完全可以不当

  乞丐,是她的儿媳剥夺了老人晚年的幸福,使她沦为乞丐。多么希望那些人都像文中的月儿和母亲那样,时刻不忘帮人一把善待他人。

  帮人一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天下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让人间充满爱!

读《母亲》有感13

  在假期里,我读了《母亲》这本书。《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之一。书中高尔基用激情洋溢的诗歌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巴维尔的母亲—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一生受冻挨饿,还要忍受酒鬼丈夫的暴力。丈夫去世后,她的儿子发生了变化—参加了革命。在儿子的影响下,母亲也参加到革命的洪流中。后来,儿子不幸被捕,母亲勇敢地承担起儿子的重担,发传单,号召人们推翻沙皇的统治。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母亲是二十世纪初普通俄国工人的母亲和妻子形象,也是当时正觉醒的革命群众艺术典型。她的经历生动地反映了革命者对群众的教育作用,表明社会思想深入人心,成功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以无阶级英雄形象。

  看看高尔基笔下绘写出的母亲,我仿佛也看到了我的母亲。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处处感觉到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母亲提醒我要学会谦虚;当我伤心流泪时,母亲提醒我要坚强;当我遇到挫折后,母亲安慰我,鼓励我,给我勇气,给我信心。“跌倒了自己要爬起来!”

  母亲,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上它,沉甸甸:上学离家后,母爱藏在被子里,盖上它,暖和和。

  在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母亲,从小到大的生活器具都是她照料的。母亲个子不高,下巴尖尖的。每当她笑时,红润的脸蛋上便会出现两个小酒窝,好看极了。母亲的脸也许是世上最平凡的一张脸,但只要我我一看到它,内心便会充满无限的温暖。我想:这便是母爱的力量和伟大吧!

  一直有一件事在我的内心深处,至今难忘。如果不是那件事,我不能长大成人,不能快乐地成长在这个世界上。还记得我出生时,因为是难产,医生都劝母亲放弃,可她仍然坚持生下我。躺在襁褓中的'我身体实在太虚弱了,瘦小,面黄肌瘦,生命好象随时要从我身体中游走。我于是被转到加护病房。那时我们家生活拮据,没有太多的钱抢救我。母亲这时看着躺在加护病房的我,是那么可爱,一个小生命,她不忍心抛下我。她一直握着我冰冷的小手,说:“女儿,我还没有起名的小女儿,请你为我们活下来吧!求求你,为我们活下来吧……不知道是不是母亲的眼泪,又或者是母爱的力量,我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等我长大以后,母亲为我叙述这件事时,我问过她,难道当时你没有想过放弃吗?而母亲抚摩着我的头说:“孩子,别犯傻了,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忍心放弃自己的孩子呢?不管这个孩子身心是否健全,四肢是否残缺,但只要是自己的孩子,母亲便会尽全力保护他。这就像人生: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迈不过的坎。妈妈辛苦点没关系,你可千万别打‘退堂鼓’,用心读书,要争气,知道吗?”听着,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在母亲的怀里大声地笑起来。

  啊!母亲!

  是母亲的爱使我在沧海横流中立足于不沉的岛屿。在困难面前,母亲的坚韧,宽厚,母亲那质朴的言语中透露出的勇气与信心,更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啊!母亲,是你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使我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信心,造就了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女孩。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得上母亲对儿女的那一份恩情呢?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对我的深恩,犹如滔滔江水,青山绵延,是无穷尽的。它将永远植根于我内心深处。

  啊!母亲!感谢你没有放弃我!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幸福的生活!感谢你给了我美好的品德!

读《母亲》有感14

  “母亲,她就是生活中一切。她是悲痛里慰藉,绝望时希望,软弱时力量。她是怜恤、慈悲、同情、宽容源泉。谁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枕靠胸膛,失去了祝福手臂,失去了捍卫眼睛……”这席话出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散文《母亲》。我有幸看到这篇文章,抑制不住激动心情读完了全文。掩卷长思,也为“母亲”这个词深深感动了。是啊,母爱是无私,她就是生活中一切,也让我们更懂得去珍惜这份爱。

  在我生活中,我母亲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她高兴时会跳起来,伤心时也会偷偷地哭泣,我俩就像一对知心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学习。

  一天晚上,我们两个一起去散步,微弱路灯把我悲伤心情升到了极限。妈妈关切地问:“怎么了?”我愁眉苦脸地说:“我最好玩伴陈晓欢被转走了!”妈妈体谅地说:“她转走了又不是不在了,你还可以跟她联系,约她出来玩呀!”“可是,我们在一个学校可以天天见面,天天讲话呀!”“但你不是只有一个好朋友,你还有喻文芳、叶旋呀,而且会转来新同学,你可以交更多朋友啊!人要和睦相处,每个人都要玩得好!”我这才懂得什么叫友谊。

  还有一次,很晚了,天气很冷,我们一起步行去姑姑家送鸭蛋,要15分钟才能到达。风一阵一阵地吹着,吹得我直打哆嗦,妈妈也冷得全身发抖。可她看见我冷成那样,马上停住了颤抖,把自己穿得热乎乎外衣给我披上说:“暖和些了吧!”“嗯!”霎时,我感到无比幸福。

  我至今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作家都写母亲,因为,母亲给我们爱如浩瀚宇宙,带给我们那么幸福,那么快乐!

读《母亲》有感15

  —读《母亲》有感这是个凄凉而又启迪人的故事,它是亲情不因苦痛而消退,希望不因激动而泯灭—我读了《母亲》。

  文中的孩子童年没有别人好,别人童年像一颗甜蜜的糖,而他却只是一块泥巴,他父亲是一个赌徒,后输钱逃走了,他8岁时他母亲成了他们工厂第一批下岗职工,家中唯一支柱倒了。后来母亲天天出去找工作,但一直也不成功。他母亲十分知世面深知知识重要,常买许多书给她儿子看,家中贫困让母亲只好做杂工出去。有一次她儿子无意中发现了有一张小本子里夹杂着三张纸条掉落,捡起一看惊呆了。原来是她母亲xx收据,他仿佛看到母亲血液在收据上流动。他过了几秒后才惊醒过来跑去找他母亲,母亲说:“我很健康,没事,”支支吾吾地说着。但儿子却说:“不,不要xx了,不要再去买书,我不读了。”“什么,不读了。”咣当!一个巴掌打向了儿子的`脸。一向有慈爱的她也急了。说道:你不读书,你学你爸单个废物;被人看不起吗……一串话国家偶儿子捂着脸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后来儿子理解了母亲,以后学习更认真,书读了越来越多长大了,被一所高级高中所录取,但学费又让母亲吃不消了,母亲几乎每天每晚都在干活、搬运工、摆摊……什么工作都做。有一次,儿子在上自习,却听来了母亲被撞了消息。儿子听后立即跑到了医生见了廋了许多的母亲,儿子有点心酸。儿子见母亲身边放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时,我一切懂了,懂了做了要像“钢铁”要有骨气。儿子的母亲让儿子懂了一切。

  读了这一篇,我不觉地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与我之间有言语不可表达的感情。儿子含辛茹苦地培养我,我爱母亲,她对我充满了爱。我感恩母亲,我在感恩中成长。

【读《母亲》有感】相关文章:

读《母亲的爱》有感04-18

读《怀念母亲》有感02-16

读《我的母亲》有感04-28

读怀念母亲有感04-25

读《母亲的羽衣》有感02-02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04-01

读《母亲的心》有感12-19

读《发现母亲》有感04-19

读《母亲》有感15篇04-16